也就是考慮到百萬漕工的安置難題,所以朱慈烺這才一直沒有下手。
但如今恰逢修路契機,剛好解決這件事情。
另外雖說對外一直號稱百萬漕工,但實際上,真正從事漕運一線工作的,充其量也就二三十萬左右。
讓這些人投身水泥路的修建工作,顯然是極為合適的。
而且朱慈烺心中還有更長遠的規劃,那就是水泥路建成之后,鐵路建設也將提上日程。
到那時,工程所需人力只會更多,他還愁人手不夠呢!
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何不直接跳過水泥路,全力投入鐵路建設?
畢竟鐵路的運輸速度和能力可是要比趕路快多了。
答案也很簡單,一來是二者功能不同,并不沖突,二來則是大明目前還沒有修建鐵路的實力。
眾所周知,水泥路側重于方便百姓日常出行,改善民生以及貨物運輸,是改善和提高生存條件的必要之舉。
除此之外,災害救援、軍事調度方面也比較依賴水泥路的機動性。
而鐵路主要用于大宗商品的長途運輸,提升物流效率,同樣也可以快速的將運輸軍隊和各種物資抵達任何一點。
不過當下蒸汽機尚處于初級研發階段,距離研制出實用的蒸汽火車估計還需兩三年時間。
再說了,以大明目前的礦產開采能力也沒法負擔修建鐵路需要用到的鋼材。
所以目前只能先行修好水泥路,待技術成熟,再全力推進鐵路建設。
緊接著,朱慈烺又和倪元璐以及周士樸進行了一番詳細的商議。
二人的臉上皆是滿意之色,因為朱慈烺所說的事情實在是說到了他們的心坎里。
這件事情要是真的成了,他們二人必將名留青史!
等到所有事情商量完畢之后,二人這才一同起身,向朱慈烺拱手行禮。
“殿下放心,臣等這邊馬上前去準備此事!”
朱慈烺點了點頭。
隨后二人便告退離開了東宮。
此刻他們的腳步輕快而堅定,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幾歲。
此后的幾天里,整個京城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開始逐漸忙碌了起來。
戶部衙門內,倪元璐端坐在案幾前,面前堆滿了賬冊與文書。
他時而緊鎖眉頭,仔細核算著修路所需水泥的用量,時而又奮筆疾書,記錄下所需工人工錢的預算明細。
如今朝廷已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招募漕工干活,雖然也是需要支付相應工錢的。
不過好在戶部存銀充裕,最少有六千萬兩白銀。
而且當下也沒有別的什么財政支出,因此這筆開支對于財大氣粗的戶部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
而在工部衙門,周士樸同樣忙得焦頭爛額。
他先是召集了一眾經驗豐富的工匠,然后對京城內所有道路展開地毯式統計。
直接工匠們手持工具,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詳細記錄下所有道路的長度、寬度、地形狀況等信息。
隨后,他們齊聚工部,討論著修建計劃。
畢竟修路工程浩大,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充分考慮對百姓正常生活的影響。
總之,這是一項繁雜而艱巨的任務。
不過當然,這些具體的執行事務,朱慈烺這個太子爺自然是無需操心的。
與此同時,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有關朝廷即將開展修路工程的消息如一陣迅猛的旋風般迅速傳遍了每一個角落。
畢竟這件事情牽扯到的事情和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必須告知百姓們。
因此最近幾天,《大明日報》上面報道的也都是這件事情。
街邊的茶館,向來是市井消息匯聚與傳播的核心場所,此刻更是熱鬧得如同炸開了鍋。
幾張略顯破舊的木桌旁,幾位老者圍坐在一起,桌上的茶水雖升騰著裊裊熱氣,卻絲毫驅散不了眾人臉上的憂愁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