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是再和朝鮮扯上關系,肯定會帶來很多麻煩。”
“如今我大明首要目標應該是對付張獻忠和李自成,不應該把精力浪費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與此同時,一直沒開口說話的蔣德璟也是開口道:
“臣倒是比較認同范大人的話,對于眼前的大明而言,李自成、張獻忠才是最大的禍端,在解決掉他們之前,確實不宜再和建奴起沖突了。”
看著眼前的幾位內閣大臣們各執一詞,朱慈烺先是安靜的聽了一會兒。
片刻之后這才揮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然后緩緩說道:
“本宮覺得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首先朝鮮確實是被迫臣服于建奴的,但是你們別忘了,朝鮮確實也幫助建奴攻打了大明。”
“在之前的松錦之戰中,就有不少朝鮮將領參與其中。”
“所以諸位可以想象一下,若是這場戰爭大明沒有獲得勝利的話,朝鮮還會派人來嗎?恐怕他們早就和建奴混在一起,繼續與大明為敵了。”
眾人聽到這話皆是沉默不語,一個個開始陷入了沉思。
但緊接著,朱慈烺突然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不過張閣老說的也沒錯,朝鮮之所以會做出這些事情,也并非是出自于他們的本意,所以本宮倒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機會。”
“諸位應該都記得毛文龍吧?”
聽到毛文龍這個名字的時候,在場眾人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不只是因為毛文龍當年被冤殺的事情,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毛文龍被殺的背后,其實也有一些文官在后面推波助瀾。
不過當然,這些人在之前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而朱慈烺也并不是想追究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只是接下來要說的事情和毛文龍有關罷了。
只聽他繼續說道:
“諸位應該都知道,當年毛文龍之所以能牽制建奴,讓建奴不敢隨意進攻大明,靠的就是在建奴的后方扎根。”
“然后通過游擊戰術頻繁襲擾后金后方,迫使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得不分兵防守遼東沿海地區,間接減輕了大明在遼東的防御壓力。”
“而且歷史已經證明這種戰略是完全有效的,最起碼在毛文龍還活著的時候,建奴從未舉傾國之力攻擊大明。”
“既然如此的話,那么我們能不能也像毛文龍那樣,在建奴的后方,也就是朝鮮附近駐扎軍隊呢?”
“如此一來便可以確保建奴不敢肆意進攻大明了。”
“同樣的,也可以間接幫助朝鮮緩解一下壓力!”
內閣大臣們聽到這話,先是低頭思索了一下,突然就覺得這似乎真的是一個好主意。
畢竟當年毛文龍存在的戰略意義他們也都明白,知道這對于大明意味著什么。
如果真要復刻當年毛文龍的策略,那這件事情似乎真的可行,說不定能為大明帶來新的戰略優勢。
最起碼在明年朝廷剿滅李自成的時候,可以確保建奴不敢進攻大明!
想到這里,幾位內閣大臣紛紛拱手道:
“老臣以為此事可行!既能牽制建奴,又能拉攏朝鮮!”
“老臣也認為此事可行!”
就這樣,朱慈烺的這個提議毫無例外地通過了所有人的同意。
不過接下來,又有一個新的難題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那就是到底要派多少兵去駐守朝鮮,又要派哪個將領去駐守朝鮮?
而且因為朝鮮地理位置特殊,大概只能派水師去駐守,可如今朝廷能用的水師將領也只有那么幾位。
無非就是天津水師總兵曹友義、山東水師總兵黃蜚、福建總兵鄭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