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念一想,若陜西真的危在旦夕,孫傳庭又怎會不緊急求援?這其中虛實,著實難以判斷。
就在眾人陷入沉思時,內閣大臣范景文突然上前一步,拱手道:
“太子殿下,若暫時不出兵,臣有一策,或許能扭轉局勢,既能拯救更多的普通百姓,同時也能削弱農民軍的力量。”
此話一出,眾人的目光齊刷刷投向范景文,朱慈烺也來了興致,趕忙說道:
“范閣老請講。”
隨后只見范景文清了清嗓子,神色嚴肅的說道:
“諸位都清楚,流寇之所以屢禁不止,根源便在于他們擴充兵力太過容易。”
“如今正逢大災之年,百姓饑寒交迫,只要有一口飯吃,他們便甘愿追隨。”
“除此之外,賊寇每攻下一座城池,城中百姓也會被裹挾其中,成為他們的兵源。”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
“所以在下有個大膽的計劃,那便是由朝廷下令,將河南境內的百姓盡數遷移至周邊省份,由朝廷負責糧草供給安頓這些百姓。”
“等到徹底解決完流寇之后,再讓百姓返回河南。”
“如此一來,賊寇便失去了兵源,也斷絕了糧草補給,因為百姓遷徙之時,定會帶走家中的財物、糧食、牲畜,留給農民軍的,不過是一座座空城而已。”
“到時候賊寇沒了糧草,又無兵員補充,勢力必定會不斷減弱。”
范景文的話音落下,大殿內頓時就陷入了一片死寂,安靜得眾人仿佛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不得不說,范景文的這個提議實在太過大膽了。
不僅要耗費巨額錢財,更關乎無數人的生死。
要知道自古以來,遷徙百姓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民怨,甚至激起民變。
更何況是一下子遷徙整個河南省的百姓呢?
雖說到了明末這個時候,河南省的百姓已經從之前的六百萬銳減到了如今的七八十萬,但想要成功把他們遷移到周邊的省份,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再者,朝廷此前對農民軍的態度一直模棱兩可,從未想過趕盡殺絕,如今若實施此計,那么六十萬農民軍恐怕要餓死十幾萬。
如此狠辣的手段,絕非仁君所為。
若是拿到朝堂之上商議,恐怕九成以上的大臣都會極力反對,就連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定不會同意的。
薛國觀等人心思各異,朱慈烺雖然也沒有說話,但是當他的目光落在范景文身上的時候,眼中卻是閃過一絲贊賞之色。
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個極為狠辣的計策。
原以為只有洪承疇這樣的人才會想出如此狠辣的計策,卻沒想到范景文也有這般手段,這倒是給了朱慈烺一個驚喜。
不過朱慈烺并未著急開口,而是將目光轉向其他大臣,緩緩開口:
“諸位大人,對此計策,你們意下如何?”
幾位內閣大臣們面面相覷,神色尷尬。
若說這計策不好,那分明是違心之言,因為從戰局來看,此計確實能極大地削弱農民軍的實力。
可若說這計策好,又顯得自己太過殘忍,不顧百姓死活。
一時間,眾人不知該如何作答,大殿內的氣氛愈發凝重,每個人都深知,這看似簡單的回答,卻關乎著無數人的命運,也將深刻影響著大明王朝未來的走向。
很快,內閣首輔薛國觀最先有了反應。
只見他在眾人的目光中緩緩起身,然后對著朱慈烺拱手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為此計雖然狠辣,但卻不失為一個妙計!”
“雖然需要籌措大量的錢糧用以安頓百姓,所需耗費難以估量,但相比于讓他們成為賊寇,老臣倒是覺得這完全是值得的。”
“畢竟若放任農民軍繼續壯大下去,待來年開春,恐怕農民軍的人數有可能突破百萬。”
“老臣斗膽斷言,只要此策施行,待寒冬到來之時,六十萬農民軍至少銳減十萬,甚至二十萬!”
說出這這句話的時候,薛國觀的后頸早已滲出冷汗。
事實上如果可以的話,薛國觀也不愿意做這個出頭鳥,但他身為一個帝黨,又怎么能不主動站出來呢?
他早已經看出來了,朱慈烺雖然什么話都沒說,但卻是認同這個計策的。
既如此,他也有什么好考慮的?
身為一個堅定的帝黨,他要做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毫無保留的站在皇權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