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朱慈烺出征,打算帶上一萬五千騎兵,并且全部都是輕騎兵,不要重騎兵。
這是因為在草原上行動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
重騎兵雖然防御力極高,但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輕騎兵則不同,他們機動性強,能夠迅速地穿插、迂回,對敵人發起突然襲擊,也能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迅速撤離。
另外,此次隨行的將領有曹變蛟、張世澤、李虎、黃得功、馬祥麟等一眾猛將。
他們之中,一部分會跟隨大軍一同出征,殺敵建功。
另一部分則負責保護朱慈烺的安全,確保朱慈烺在出征期間萬無一失。
這些將領都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將,有他們在,朱慈烺此次出征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除此之外,還有一千錦衣衛、一千凈軍隨行,方正化也在其中。
接下來的兩天里,朱慈烺可是一刻都沒閑著。
他深知此次離開京城,京城的大小事務都需要提前做好安排,以防出現意外情況。
于是,他把自己離開京城的這段時間里,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情全部都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然后針對每一件事情都做了相應的安排。
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修路的事情。
京城作為大明的都城,道路的暢通與否不僅關系到京城的日常運轉,更關系到朝廷的顏面和威望。
為此,他特意召見了一下工部尚書周士樸。
在召見時,朱慈烺再三跟他講明了此事的重要性。
“周尚書,此次修路之事,關乎京城乃至整個朝廷的大局,務必高度重視,不可有絲毫懈怠。”
工部尚書周士樸自然也是深知此事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滿口答應下來,甚至當場立下了軍令狀。
“太子殿下放心,臣一定竭盡全力修路,在您回京之前一定會修好全部的水泥路,若不能完成此任務,臣這個工部尚書便主動請辭。”
果然,文人和武將就是不一樣!
這要是武將的話,立軍令狀的時候一定會說完不成任務就砍掉他的腦袋之類的話。
耳而文人,最嚴重的也就是罷辭官而已!
當然,朱慈烺也沒想砍誰的腦袋。
隨后,朱慈烺又召見了幾位內閣大臣。
然后和幾位內閣大臣詳細交代了一些朝政方面事情。
其實這方面朱慈烺的擔心倒是有些多余了,因為處理朝政對于幾位內閣大臣來說并沒有什么任何的難度。
畢竟幾位內閣大臣處理朝政已經十分熟練了,朝中事務基本上不需要朱慈烺操心。
再加上崇禎已經答應過不會在政事上指手畫腳,給予了內閣大臣們充分的自主權,所以在朝政處理這方面,自然也就沒什么問題了。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便來到了兩天后。
這一天一大早,朱慈烺乘坐著崇禎的龍輦,帶的約莫兩萬人的隊伍緩緩向宣府出發了。
本來按理來說,龍輦這玩意兒只有崇禎才有資格坐,哪怕是朱慈烺這個大明太子也沒有資格,但是此刻卻沒有任何人敢說什么。
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件事情是崇禎特許的!
既然皇帝都答應了讓太子乘坐龍輦,其他人又敢多說什么?
另外,因為昨天晚上早就發了每人十兩銀子的開拔費,所以此時此刻,出征的將士們都是精神大振,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自信。
因為他們知道,這次出征又是立功的時候了。
就算不能立功,也有一筆數量不菲的賞銀拿。
隨后,經過簡單的儀式之后,大軍緩緩開拔,向著宣府進發。
在大軍的身后,站著的數十位前來送行的文武大臣。
看著朱慈烺乘坐御駕緩緩離開,大臣們遙遙拱手,隨后便各自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