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這是陜西總督孫傳庭孫大人讓小人送來的奏疏,請您過目。”
“辛苦了。”
李邦華點了點頭,然后伸手接過密匣。
他的手輕輕撫摸著密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奏疏的重量,確定密匣沒有被人拆封過之后,他這才緩緩打開密匣,拿出了里面的奏疏。
緊接著,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奏疏。
因為他知道,陜西那邊一定發生了緊急的事情,不然孫傳庭不會在這個時候送這樣的一封奏疏來。
快速瀏覽了一遍軍報的內容之后,孫傳庭的臉色瞬間變得怪異起來。
說實話,在打開這份軍報之前,他已經大概想象過那邊可能發生的事情。
比如說潼關快要守不住了,孫傳庭想要朝廷派兵協助。
比如說是糧草不夠了,孫傳庭想要糧草。
更或者說,潼關已經被李自成攻破了!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奏疏上的內容居然是關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
這種事情實在是有些太扯了。
因為李自成之前已經投降過六次了,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投降,可他每次都反叛了。
每一次的投降都像是一場騙局,讓朝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搞到現在,只要一說起農民軍投降,文武百官們都會頭疼不已。
那些農民軍狡猾多端,反復無常,實在是讓人難以捉摸。
可偏偏朝廷又沒法直接拒絕,因為從始至終,朝廷都想以最小的代價解決農民軍起義的事情。
而招降,無疑就是最小的代價!
畢竟之前的大明實在是經不起折騰了
當然,這是以前,如今的大明早已起死回生,所以對待農民軍的態度自然也發生了改變。
而且很明顯,這次的情況也有點特殊。
那就是李自成不再是空口白牙的投降了,而是直接送了一萬人到潼關,說是表達自己的誠意。
雖說這一萬人都是老弱病殘,會耗費朝廷大量的糧食和藥物,但說到底,這些人也都是農民軍、也都是大明的百姓!
所以嚴格來說,李自成也算是“誠意滿滿了”。
而且別以為這一萬多老弱病殘就沒用了,事實上在古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資源。
這一萬多人再不濟,治好傷之后總能為駐守在潼關的將士做些后勤工作吧?
比如做飯、洗衣之類的。
他們雖然不能上陣殺敵,但卻能為前線的將士提供必要的支持,這對于戰爭的進行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雖然如此,但是李邦華也看出來了,這大概率還是李自成的詭計,為的就是拖延時間。
要么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機會突圍出河南,然后繼續與朝廷對抗。
要么是出于別的目的,比如消耗潼關的糧草,或者打探朝廷的虛實之類的。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李自成是不是假投降,李邦華這個兵部尚書都是沒法做主的。
因為李自成要求的是封他為陜西總兵才會投降,而這個職位只有皇帝點頭才行。
一想到崇禎,李邦華又有些頭疼起來。
因為距離朱慈烺離開北京去往宣府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在這半個月里,崇禎居然沒上過一次早朝。
他先是在京城外的道觀待了十天左右,據說是在那里求仙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