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糧食的缺口還是猶如一個巨大的黑洞,難以填補。
即便朱慈烺已經下定決心,等明年開春的時候就大力普及紅薯和土豆這兩種高產作物,可他心里還是有些擔憂。
畢竟百姓們長期習慣了種植傳統的糧食,對于朝廷強制要求種植土豆和紅薯,心中肯定會頗有怨言。
并且各地官員綜合回報的情況顯示,百姓們對此確實有很大的抵觸情緒。
恐怕到時候普及紅薯和土豆沒那么容易。
再說了,以現有的保存方式、以及各地氣溫的差異,紅薯和土豆也未必能儲存三個月以上。
所以糧食緊缺依舊是擺在眼前的殘酷現實,即便依舊可以從海外運來大量的糧食,卻還是解決不了糧食危機。
于是,大棚技術便成為了當下解決糧食問題最合適的方法。
采用大棚技術,就如同給土地披上了一層溫暖的鎧甲,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糧食。
在氣候適宜的地方,恐怕一年種三季也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糧食產量將大幅增加,糧食危機便能得到大大緩解。
不過讓朱慈烺感到頗為意外的是,大棚這玩意兒其實在明朝這個時候早就有了雛形。
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它并不是用來種糧食的,而是被花農們用來種花。
比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詳細記載,北京等地的花農們會利用地窖、火炕和紙窗覆蓋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嬌艷的花卉,像牡丹、芍藥等名貴品種,或者種植一些蔬菜。
這種種植方式被稱為‘堂花’或‘熏花’。
具體方法是通過燃燒馬糞等產生熱量來提升溫度,并用透光的油紙覆蓋,形成一個簡易的保溫透光環境。
這種技術,就是中國傳統的溫室大棚。
至于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來種花而不是種糧食,原因其實很簡單。
畢竟在古代,種花的價值遠遠高于種糧食。
因為能種得起這種花的大多是富貴人家,他們從來也不會缺糧食吃。
而朱慈烺就是打算從這種傳統的種花技術開始研發改良,將其應用到糧食種植上。
其實他也曾想過研發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大棚,但仔細思考之后,還是無奈地放棄了。
因為塑料大棚研究的難度實在是太高了,以目前明朝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具備研發的條件。
至于玻璃大棚就更別提了,雖然他自己心里清楚玻璃的成本其實并不高,但是真要制造出適合大棚用的玻璃,那成本可就高得離譜了。
而且,玻璃質地脆弱,運輸也不方便,畢竟他可是想要將大棚技術普及到全國各地的。
再者說了,他還指望著利用玻璃這一稀罕物件大賺一筆呢。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這種傳統的土方法。
一來價格便宜、二來技術簡單。
當然,這些工匠們也沒有辜負朱慈烺的期望。
他們先將地下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在挖好的地面上均勻鋪上一層稻草和草木灰。
稻草和草木灰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上凍,為后續的種植環境提供基礎的溫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