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敬畏與惶恐,仿佛面對的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祇。
然而接下來他還是不知道說些什么,只是呆呆地望著崇禎,仿佛被他的威嚴所震懾。
旁邊的官員只能再次提醒道:
“陛下問你多少歲了。”
老人這下子終于聽明白了,趕忙說道:
“回皇上的話,俺今年六十八歲了。”
崇禎聽到這話,不禁有些驚訝,都快七十歲了還跟著造反,這是不是有點太夸張了?
然后就在這時,只見那老人突然哭著說道:
“皇上,俺是河南周口人,幾年前俺們那里發生了一場旱災,家里沒糧食,官府又催得緊說要交稅。”
“沒辦法,俺就把家里的兩畝田賣了去交了稅。”
“可后來災情越來越嚴重,俺們家就吃不上飯了。”
“先是老婆子餓死了,然后兒子、兒媳餓死了,最后兩個孫子也餓死了,只留下俺一個老頭靠吃觀音土活了下來。”
“埋了一家人之后,俺本來也想去死的,可這個時候李自成打到了河南,有人跟俺說只要跟著他們造反就有飯吃。”
“俺想著反正現在家里就剩俺一個人了,只要能給俺一口飯吃,造反又怎么了?于是俺就跟著李自成造反了。”
“再然后,李自成那邊也吃不飽飯了,俺就又投降朝廷了。”
老人的聲音雖然不大,卻充滿了悲痛與無奈。
伴隨著老人這話一出口,在場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變。
他們沒想到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背后竟然隱藏著如此悲慘的故事與經歷。
其中臉色最差的應該就是羅汝才了。
事實上剛才說的那些事情確實是這個老人所經歷的,羅汝才之前甚至還特意交代過他該怎么說才能引起共鳴。
他原本想讓老人通過講述自己的苦難經歷,來博取皇帝的同情與諒解,從而能夠讓皇帝原諒他。
然而話說回來,崇禎剛才已經原諒他了,這種事也就沒必要再說出來了。
就算要說出來,那也得等皇帝問的時候再說啊!
如果皇帝不問的話,那就不應該說出來。
畢竟這種事情始終是有些打皇帝的臉的,容易讓皇帝感到尷尬與不悅。
但是很明顯,這個老人可能是因為太緊張了,所以不等崇禎發問就直接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出來。
這讓羅汝才不禁感到有些無奈與尷尬。
伴隨著老人這一開口,他身后的其他幾個農民也紛紛忍不住了。
其中一個婦人懷里還抱著一個一兩歲的孩子,只見她先是擦了擦眼淚,然后抽噎著說道:
“陛下,俺是陜西延安人氏,因為災荒家里吃不起飯,餓死了好幾口人,后來俺家男人就跟著李自成造反了,就是為了有口飯吃。”
“可是他運氣不好,半路上摔斷了腿,傷口感染又沒有藥物治療,死在了半路上,只留下俺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陛下,俺們只是想有口飯吃,俺們也不想造反啊!”
“俺們要是有口飯吃的話,俺家男人也不會死了!”
婦人的聲音充滿了悲痛與無奈,她的每一句話都仿佛是一把鋒利的刀,刺痛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
緊接著,一個十三歲左右的男孩也站了出來,然后哽咽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