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既然圣旨已下,且其中關節太子殿下必有深慮,想必此議亦已得陛下首肯。”
“我等身為臣子當以竭力輔佐為要,依本閣看晉王殿下年幼,監國期間,一應具體政務,仍需我內閣與六部同心協力,謹慎處置,務必使京畿安穩,天下太平。”
“至于其他.便依旨意行事吧。”
他這番話,既點明了圣意難違的現實,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務實方向:
加強內閣和部院的實際運作,確保晉王監國更多是象征意義。
其他幾人聽罷,雖神色各異,但最終都默然點了點頭。
范景文也嘆了口氣:
“也罷,只要不釀成國本之爭,使兄弟失和,便依薛閣老所言。”
“況且.”
他話鋒一轉,語氣中帶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輕松。
“陛下與太子若真能一同南巡,歷時數月,我等辦事倒也少了許多掣肘。”
這話雖有些大不敬,卻道出了幾分實情。
沒有皇帝和太子在京中時刻關注,內閣處理政務的自主權確實會大上許多,效率也可能更高。
幾位閣臣想到此處,甚至隱隱對南巡生出幾分期待來。
就這樣,這份關乎帝國未來數月權力安排的圣旨,在內閣層面算是勉強通過了。
接下來只需司禮監按程序蓋上皇帝寶璽,便可明發天下。
不過閣臣們都清楚,南巡之事絕非旦夕可成,圣旨中也明確提到了時間,也就是來年開春。
而眼下還是臘月,天寒地凍,運河冰封,陸路亦艱難,至少要等到明年三月以后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方可啟程。
除此之外,還有幾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必須在此之前完成。
首要一件,便是年關將至,宮中要舉行一系列繁復的慶典儀式,祭祀天地祖宗,君臣共賀新春。
更重要的是崇禎皇帝的萬壽圣節也恰在正月期間,作為人子和人臣,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皇帝在旅途中倉促過壽,此乃禮法所系,不可輕忽。
而最最重要,也是最耗心力的一件大事,便是定于明年二月舉行的癸未科會試!
這是三年一度的掄才大典,是國家選拔棟梁之材的根本制度,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任何軍事行動或財政改革。
在士大夫心中,甚至更為重要。
因此無論皇帝有何等重要的行程計劃,都必須為科舉讓路。
只有等會試、殿試全部圓滿結束,新科進士們金榜題名,跨馬游街之后,朝廷上下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南巡事宜上。
巧合的是今日內閣值房內,幾位閣臣聚集商議的核心議題,正是關于明年會試的各項籌備工作,尤其是最為關鍵也最引人注目的主考官的人選!
明代開國之初,科舉考官人數并不固定,視需要而定。
但到了中后期,制度日趨完善,會試主考官通常設正、副各一員,例由內閣大學士或吏、禮二部尚書、侍郎等地位清要、學問淵博的官員擔任。
能被選為主考官,對于任何一位文臣而言,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巨大的實際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