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聽,全都心中竊喜,不用搬木頭干活,在山里溜達溜達就能掙工分,憑啥不干?
工分這玩意兒,通常就是10分算1個工,也就是干一天活。
農村一個勞動力每干一天活,就記下10分。
而工分并不是錢,沒有比較固定的購買力或者說價值。工分的實際價值,就是能換多少錢或者換多少糧食,取決于生產隊全年總收入,里面去掉交公糧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按照這一年全隊總的用工量折算。
比如一個生產隊,全年用工10萬,而全年總收入是5萬塊,那么每工價值就是0.5元。
如果全年總收入是10萬,那么美工價值就是1元。
一般成年男人就是“全勞力”,女人因為體力上差一點,通常會被定為“半勞力”。
記工分的時候會根據這個活的勞累程度,定義工分是多少。
比如耕地挑糞,這算是重體力勞動,就是10分/天。
男人10分,女人就只能8;
播種施肥,男人8分或者9分,女人則是7分到8分。
再有更輕松的,像是做飯這種管后勤的,也就給個6分。
這種計分方式會讓好多摸魚偷懶的人過得很舒服,而且會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
于是就出現了“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很是打擊普通社員的積極性。
尤其是在1960年代后期,很多地區搞“大寨工”,工分不看工作量,而是看覺悟和態度評。
現在林場生產隊進山伐木,雖然人不多,但是也有江湖。
不同的工作工分全都不一樣,比如伐木的,給13分到15分,因為這個活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也挺累,風險最高。
其次是打枝的和集材的,一般10分到12分,這倆算是體力消耗大,但是沒多少技術上的要求。
再往下是歸楞的,給8分到10分,這是輔助工種,是所有工種里給分最少的。
哦不對,最少的是做飯后勤,就像二隊兩個做飯大姐,也就給個7分8分不錯了。
今天跟著霍老三這幾個人,董大河干集材,另外三個都是打枝的。
尤其是大冷天雪地里睡覺還淌哈喇子的那位肖云柱,擅長一手一把小斧頭,整天砍樹杈。
他們聽到霍老三的承諾,心里高興得夠嗆。
全然忘記了霍老三話里的意思:獵物好像沒有他們的份兒!
董大河笑瞇瞇地不說話,不知道是沒聽懂霍老三的意思,還是聽懂了也不介意。
反正最后的結論是,明天他們繼續在山里打獵,然后給大家加倍記工分。
至于走丟的葛良二人,他們已經徹底忘在腦后。
給雙倍,相當于霍老三用公家的錢給他們發工資,替他自己干活。
這事兒說大不大,但是如果有人往大了給他說,也夠霍老三喝一壺的。
不過他現在腦子里全都是
除了不同工種分值不同,還要看每天的工作量是否達標,也有自己的一套評價標準。
比如用大鋸伐木頭,每天干完多少棵算達標,超額了加多少分,不達標摳多少分,都是有數的。
如果用油鋸,指標基本就得翻一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