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霎時寂靜。
傅讓倒吸涼氣:“癌?可是《衛濟寶書》里說的巖癥?”
“類似。”馬淳暗自慶幸這個時代已有癌癥概念,“此病初期如巖石潛藏體內,后期則堅硬如巖,潰爛流膿。”
其實“癌”這個字,早在宋代就有了。
南宋年間東軒居士所著《衛濟寶書》一書中,首先應用了“癌”字來作為疾病的病名。
而“瘤”字出現得更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提及。
古人在起病名的時候,常常會以癥狀或者形象來命名。
例如噎膈,大致相當于現代的食管癌、賁門癌這一類疾病,就是以癥狀來命名的。
噎是指吞咽時哽噎不順,膈是指飲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
乳巖相當于現代的乳腺癌,巖就是一種形容,是對疾病形象的類比。
在《諸病源候論》中就記載說“乳中結聚成核,微強不甚大,硬若石狀”,就是說乳巖這種疾病,形似巖石,所以才叫乳巖。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講到過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個女子,出嫁以后,跟家里的女眷關系不太好,于是每天心情都很抑郁。
婚后十年,乳房長了一個腫塊,再后來,乳房的腫塊逐漸加硬,最后發展成為了“奶巖”。
奶巖就是乳巖,也就是如今的乳腺癌。
傅友德摸著肚子沉默良久,突然拍案:“好!老夫戒酒!”
馬淳從藥箱取出三個藥瓶:“白色藥丸飯前服,消炎止痛;褐色藥湯早晚各一劑,修復胃膜;這小瓶藥粉發作時含服,能抑酸護胃。”
又抽出銀針,“現在開始第一次針灸。”
針尖刺入足三里穴時,傅友德渾身一顫:“這酸脹感竟竄到膝蓋了!”
“足三里是胃經要穴。”馬淳緩緩捻針,“您胃氣瘀滯太久,經絡也不通暢。”
待起針時,傅友德已能感到胃部暖流涌動,不禁贊嘆:“馬大夫這手藝,比太醫院那些強多了。”
馬淳正在寫醫囑,聞言筆鋒一頓:“太醫院開的方子,國公可還記得?”
“多是溫補之藥。”傅友德回憶道,“人參、白術、茯苓之類。”
“問題就在于此。”馬淳擱下毛筆,“您這病屬熱毒淤積,再服溫補如同火上澆油。太醫院拘泥于‘脾胃虛寒’的舊論,反而耽誤病情。”
傅忠若有所思:“所以馬大夫用黃連、黃芩這些苦寒藥?”
“不錯。”馬淳把醫囑遞給他,“藥方需隨癥而變,哪有一成不變的道理。不過您的病理我還得繼續分析,現在開的這些藥,主要是鞏固之用。”
傅友德忽然正色:“馬大夫可有興趣來五軍都督府當軍醫?老夫保你個六品職銜。”
傅忠嘀咕一聲:“爹,您老糊涂啊,人馬大夫現在是從五品的太醫院副院判!”
傅友德鬧了個大紅臉,“啊對對對,老夫竟忘了這茬!”
馬淳看著他們父子的對話,覺得甚是輕松,倒真是沒想到,開國勛貴們在史書上寫的個個嚴肅,現實生活中卻和普通人沒啥兩樣。
馬淳將取出的胃部組織小心放入瓷碟,蓋上特制的琉璃蓋片。
傅友德父子三人圍在一旁,神色緊張。
“國公稍安勿躁,待我回醫館仔細查驗,明日再來詳說病情。”馬淳收好器械,拱手告辭。
傅友德雖心中忐忑,但面上仍鎮定:“有勞馬大夫。”
離開國公府,馬淳策馬疾馳回醫館。
徐妙云正在看醫書,見他匆匆進門,放下手中書迎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