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付款方式?”
“您看我們餐廳就在您家對過,您可以把我們店當成食堂,吃完飯直接在賣菜的錢里面扣,然后月底結算——我們把多余的菜錢給您。這樣您的剩菜有了銷路,我們也能賺點辛苦錢,你們工作這么忙,也能吃個省心飯。”
這辦法乍一聽還不錯:剩菜的問題解決了,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他們餐館也能獲得盈利,看著像是合作雙贏。
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對方會不會宰熟客?
上輩子,他很喜歡去鎮上的一家餐廳吃飯,去的次數多了,跟餐廳老板也熟悉了。但李哲發現這種熟悉并沒有帶來好處,在餐廳的待遇甚至不如一些陌生的客人。
假如自己答應了林巧梅的條件,將剩菜賣給了川香小廚餐廳,剛開始或許還行。吃的時間長了,有些不知內情的服務員沒準還以為自己占了餐廳的便宜,到時候給自己甩臉子,這飯吃了心里也不痛快。
李哲說道:“林姐,一些品相不好的青菜我可以低價賣給貴餐廳,但支付方式必須是現金現結。”
林巧梅輕嘆一聲有些無奈:“李老弟,如果現金現結,菜價可以再降一些嗎?”
“4塊一斤。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讓你們經理跟我談。”
“好的,那我先回了。”林巧梅應了一聲,起身離開了李哲家。
走在路上,她心中涌起一陣挫敗感,本以為這件事對雙方都有利,談成的可能性很大,但沒想到李哲的態度這么堅決。
她很了解餐廳的狀況:4塊錢一斤的菜,他們根本就買不起,更不可能現金現結。心中升起一種無奈:想做點事,怎么就這么難?
……
送走林巧梅后,李哲回到臥室,打開上鎖的櫥柜,拿出了一個筆記本。
筆記本以前是用來記賬的,基本上使得差不多了,翻開中間的一頁,上面寫著‘反季節蔬菜生態產業鏈’,從上到下寫了滿滿一整頁,最上面是種子專利,最下面寫的就是餐廳。
反季節蔬菜的紅利期只有幾年,幾年后就得拼價格了。
很多人覺得蔬菜大棚太貴了,大多數農民建不起,發展不了太快。卻忽略了農民對種菜的熱情和國家力量,明年,壽光也會建造新式半地下冬暖蔬菜大棚,第一年只建了十幾個大棚,第二年擴建大棚超過了五千畝,短短幾年就超過數萬畝,這還僅僅是壽光一地……
最好的辦法就是深耕產業鏈,從原材料、種植、銷售到餐桌形成一個閉合,有自己的基本盤,增加抗風險能力,每個環節都少賺一些,不管市場好與壞,穩坐釣魚臺。
李哲有開餐廳的打算,現在也是個不錯的時機,私人餐廳還不多,國營餐廳的競爭力普遍不強,再者,今年只有李家能供應反季節蔬菜。
李哲要是開餐廳,蔬菜肯定優先供應自家餐廳,再加上一些后世的宣傳服務手段,李哲有信心短時間內打響餐廳的名號。
當然,這只是他的謀劃,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困難的,隔行如隔山,他以前沒做過餐廳,要是沒辦法保證菜品質量,名頭再響也留不住客人……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