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萬安鎮大營村。
卡車剛停穩,白云笙和魏敏就迫不及待地從車上跳了下來。看著十幾座白晃晃的大棚,兩人都露出震驚神色。
魏敏拿出相機,往前跑了幾步,找好角度直接按下了快門:“咔咔。”
白云笙忍不住問道:“李哥,這些大棚都是你家的嗎?”
李哲應道:“沒錯。這些大棚都是我建的。明天還要動工,再次擴建10座大棚。”
白云笙帶著些許不解:“李哥,你家哪來這么多地?這么一大片得有多少畝啊?”
“一個大棚占地一畝,十幾個大棚就是十幾畝地。我們家可沒這么多地,我去年租賃了村集體的20畝地,只要按時交租金就行了。”李哲解釋道。
說話的功夫,老李走了過來:“老二,來客人了?”
“爹,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京城電視臺的白云笙同志,是一名職業攝影師,來幫助咱們拍攝大棚宣傳電影。這位是魏敏,晨光日報的記者,也是來幫助咱們做宣傳報道的。”李哲熱情地介紹道。
老李知道記者和攝影師,但從來沒有打過交道,覺得這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做了個請的手勢:“白同志,魏記者,歡迎歡迎。外面冷,咱們去大棚里坐。”
一行人進了三號大棚,一股熱氣將兩人包裹住。魏敏早就聽李哲說過,蔬菜大棚里很暖和,但親身體驗的感覺還是不同。
看著綠油油的蔬菜大棚,她又一次忍不住摁下了快門。
白云笙掐著蘭花指往廚房的位置一指:“哎呀,這里面還能做飯呢!不怕把大棚燒毀了嗎?”
“灶臺都用石板隔開了,只要注意一些,問題不大。當然隱患還是存在的。等新建成的大棚完工后,我準備再建一個種植園區,包括新的食堂、會議室、休息室和儲存室。”
新擴建的大棚越來越多,以后的工人也會越來越多,擠在大棚里吃飯確實不方便。而且以后還有種植戶來學習大棚種植技術,李哲需要安排一個接待的場所。
白云笙問道:“李哥,您當初是怎么想到建蔬菜大棚的?”
李哲給他倒了一缸茶水:“這大棚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以前就有大棚和暖棚,只是前者的保溫性能太差,只能用來提前育苗和延期采摘,大棚里的蔬菜沒辦法過冬。
暖棚的保溫性能倒是不錯,但建造的成本太高,而且還需要煤炭升溫,花費巨大。一般來說都是科研性質的,很難大規模種植。
我建的這個蔬菜大棚是利用厚土墻和地溫保暖升溫,極大地降低了種植成本。”
李哲停頓片刻,繼續說:“至于我種植蔬菜大棚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響應農業部提出的'菜籃子工程',讓咱老百姓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賺錢,讓自己和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很樸實很真摯的想法。”白云笙連連點頭:“李哥,在您建大棚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有趣的事或者說比較大的阻礙?我覺得這些都可以寫在劇本里。這些現實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戲劇沖突。”
“有趣的事情?”李哲回憶了一下:
“在剛開始建大棚的時候,地里的玉米還沒有成熟,需要提前采摘。我們當時還開著拖拉機去京城賣過一次鮮玉米,還真賺了不少錢。家里人也逐漸改變了態度……”
李哲遲疑片刻,感慨道:“要說阻礙的話也有。我當時是貸款6000元建大棚,家里人都不理解,尤其是我母親極力反對,擔心我建大棚賠錢,想讓我把貸款還給信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