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閑時節的村里人本就無事可做,這動靜一鬧起來,就像往平靜的湖面扔了塊石頭,男女老少都往這邊涌。
工地上早分好了攤子。
朱益民帶著幾個人,正貓著腰在剛搭好框架的21號大棚里移栽菜苗,嫩生生的綠芽沾著泥土,被小心地埋進濕潤的壟溝;
另一邊,王榮生和李志強各領一隊壯勞力,正往剛筑好的土墻坯上潑水,手里的木夯掄得老高,砸在黃泥上發出“砰砰”的悶響,震得腳下的土地都跟著發顫;
最東頭,老李指揮著施工隊搭蓋簡易大棚房,那是給看棚人住的,青磚已經碼起半人高了。
圍觀的人比干活的還多。大營村的老少爺們占了大半,蹲在田埂上抽著煙,眼神里混著羨慕與好奇。
幾個外村的漢子混在人群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大棚結構,手指在褲腿上偷偷比劃著——看樣子是來偷師的。
還有些青壯年搓著手,時不時往李家管事那邊瞟,盼著能找個活計,農閑時多掙點零花錢。
正熱鬧著,村北的土路上忽然卷起一道黃塵,三輛車晃晃悠悠地開了過來。頭一輛是李家用來運菜的卡車,村里人早就看熟了,誰也沒當回事。
可后頭跟著的兩輛,讓蹲在地上的人“噌”地一下就站了起來。
一輛是紅色拖拉機,車斗嶄新嶄新的,輪胎上找不到一點磨損的痕跡;另一輛是帶車棚的三輪車,漆水亮得能照見人影,也一樣簇新。
“嚯!老李家又新添了兩臺車!”有人低低地吸了口涼氣。
拖拉機突突突地駛過田邊,三輪車的車把上還系著紅綢子,添了幾分喜氣。
人群里發出嗡嗡的議論聲:
“我的乖乖,這是掙了多少錢啊!又是建大棚,又是買車!”
“前陣子還聽說李家借用村委會的拖拉機,這轉頭就全置備上了……”
“眼瞅著就要農忙了,村里也要用拖拉機,哪能一直借村委會的。嘿,不過一下買兩臺車,還真是……”
村里人心思各異,說啥的都有,但臉上的羨慕藏不住。
蹲在最前頭的王二麻子掐滅煙頭,去年李家建第一個大棚時他就跟著挖地基,十一月份看著李家大棚的菜賣了錢,他也動過心思,奈何爹娘不同意,怕賠本。他鬧騰過兩次,終究沒扭過。
眼下看著李家這派頭,傻子也能看出來賺大發了。他心里別提多后悔,如果當初再堅持一下……
不光是他,周圍不少人眼里都冒了光,望著那兩臺新車,又看看熱火朝天的工地,像是突然拿定了主意。
……
“大伙兒加把勁!”老李朝著干活的工人們喊了一句,自己則邁著大步往路邊走。
他知道李哲今天要買農用車,只是沒想到這么利落就買回來了。
農用三輪車剛停穩,李哲從駕駛座跳下來:“爹,兩輛車都買回來了,您瞅瞅咋樣。”
老李拍了拍車斗欄桿,又彎腰瞅了瞅三輪車的輪胎紋路,圍著三輪車繞了一圈:“這車真好,在哪買的?”
李哲答道:“拖拉機是在廊方機械公司買的,農用三輪是在農資市場的廠家代銷點買的。金哥和柱子昨兒個逛了一天,貨比多家,這兩家最劃算。”
老李追問:“花了多少錢?”
“兩輛車總共花了五千。”李哲話音剛落,就見老李伸手在拖拉機引擎蓋上輕輕敲了敲,臉上皺紋都舒展開了:“值,這錢花得值。”
老李先繞著拖拉機轉了兩圈,又走到農用三輪車旁,坐在駕駛座上,握著方向盤左右打了半圈,嘴里不停念叨:“嘿,咱農村可少不了這家伙,以后拉農資、建材也不用雇車了。”
李哲笑道:“爹,這東西您也能開,沒事的時候學學。”
“成。”老李臉上帶著笑意。
看完車,李哲跟著父親往工地走。工地上挖掘機還在施工,發出“嗡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