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好嘞!”王二麻子樂得揮了揮拳頭,轉身就往黃瓜地那頭跑,嘴里還喊著:“我這就去告訴他們!”
看著他歡快的背影,老李問道:“老二,你真想把這十個種黃瓜的發展成大棚種植戶?”
“是啊,”李哲掐滅煙頭,“這批人雖然是來種露天菜的,但都是您招來的知根知底的鄉親,總比交給外人好。您當初選人不也專挑勤勞肯干的嗎?”
老李點點頭:“那是,偷奸耍滑的我一個沒要。”
“爹,您再去通知下村里的民兵,愿意學大棚技術的,傍晚也一塊去三號大棚。”李哲補充道,“他們幫著看大棚這么久,彼此知根知底,也是靠譜的人選。”
那些民兵雖然不是核心員工,但夜夜在大棚周邊巡夜,防火防盜,李哲每月都給他們發補貼,關系一直處得不錯。不少人早就旁敲側擊地打聽,想跟著學技術。
傍晚。
夕陽給三號大棚鍍上了一層金邊,三十多號人擠在大棚門口的空地上,嘰嘰喳喳像趕大集。
有新招來的菜農,也有穿著舊軍裝的民兵,都是熟面孔,見了面都熱絡地打招呼。李哲看著這熱鬧景象,心里琢磨著該建個專門的屋子,既能吃飯也能開會。
他清了清嗓子,拍了拍巴掌:“大伙兒安靜下。”
喧鬧聲漸漸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李哲掃視著眾人,開門見山:“請大家來的目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但我得先提醒一句,種大棚投資高,有風險,大家想好了。”
“想好了!”民兵趙兵的聲音從人群中響起,他嗓門洪亮,“李老弟,我們都想跟你種大棚!”
眾人紛紛附和,眼神里都透著熱切。
誰都看得見老李家這一年的變化:去年還擠在三間破房里,如今二十多個大棚連成片,卡車拖拉機天天忙,新別墅也快蓋起來了。這日子過得,誰不眼饞?
李哲點點頭,讓人搬來塊黑板架在墻角,粉筆在黑板上劃過,發出“吱呀”的聲響。
“想種大棚,首先得建大棚,圖紙我會給大家,這不用擔心。”他在黑板上寫下“建大棚”三個字,又接著寫“資金”,“建一個大棚大約要五千塊,加上肥料、農藥、工費等,得六千塊左右。
這筆錢得先籌集到,沒足夠資金的,我不建議貿然動工。”
王二麻子往前湊了湊,問道:“李老弟,聽說你當初是從信用社貸款建的大棚,俺們也能去貸款不?”
“信用社政策一年一個樣。”李哲實話實說,“我去年是趕上好時候了,今年的政策不好說,你們得自己去問問。”
他又在黑板上寫下“農資”:“大棚蔬菜對農資要求高,棚膜得透光、耐用、保溫,冬天要是保溫不好,菜苗輕則停長,重則凍死。化肥也得用優質的,用量比露天菜多,得提前訂購。”
趙兵撓撓頭:“你當初在哪貸的款?”
“萬安鎮農村信用社。”李哲答道。
“那棚膜呢?在哪買的?多少錢?”王二麻子追問。
“廊方市塑料廠,四塊錢一平米的透明棚膜。”李哲在這方面并沒有隱瞞。
眾人七嘴八舌地提問,有的問水泥立柱去哪買,有的問肥料用哪種牌子,李哲都一一耐心解答,粉筆在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
等眾人問得差不多了,李哲又寫下“運輸”兩個字:“咱們種的是反季節蔬菜,冬天上市,運輸中磕了碰了、凍了都不行。遇著雨雪天路難走,菜運不出去就會老、蔫,賣不上價。這個問題得解決。”
人群里頓時議論起來,這個話題戳中了大家的心事。誰都知道往京城運菜難度大,李哲家有解放卡車,他們哪有這本事?
一個高個種植戶往前站了站,他叫孫強,因為小時候摔斷過腿,走路有點跛,但人很精神,嗓門也大:“李老弟,你一開始不也是用拖拉機運菜嗎?俺們冬天能不能用拖拉機往bj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