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沉吟道:“去年是因為bj鬧菜荒,拖拉機憑菜能進京。今年政策咋樣不好說,按規定拖拉機是不讓進京城的。”
趙兵在一旁點頭:“沒錯,上次俺們開拖拉機去京城就被交警攔了,好說歹說才放我們走,嚇出一身汗。”
眾人又是一陣議論,臉上都添了幾分愁色。李哲等大家安靜下來,繼續說道:“最后說說技術問題,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他拿出個筆記本翻開,“這里記著五六百人的名字地址,都想來學技術,我實在沒精力個個都教。”
眾人的臉色頓時變了,是啊,這么多人想學,憑啥教他們?
李哲看著大家的神色,話鋒一轉:“所以我想選一批信得過的鄉親合作。我教技術,幫著買農資,菜長出來后我負責收購,運輸問題也由我來解決。”
人群里立刻炸開了鍋,驚喜的議論聲此起彼伏。趙兵擠到前面:“李老弟,學技術要交錢不?”
“不用交錢,但要簽蔬菜的種植與收購合作協議。”李哲解釋道,
“協議里會寫清楚技術怎么教、蔬菜怎么收。我會定期培訓,平時也會去地里指導,但大家得按技術要求來種,別到時候菜出了問題說不清楚。收購的品種、質量、價格都會寫明白,讓大家心里有數。”
趙兵詢問:“李老弟,一個大棚能產多少斤黃瓜?”
李哲答道:“大棚蔬菜的產量跟天氣、種植技術、施肥多少、種子品種有一定的關系,具體能產多少不好說,但我種的黃瓜大棚畝產都在六千斤以上。”
王二麻子最關心價格:“李老弟,你會按啥價收我們的菜?”
這個問題李哲早就和金百萬商量過了:“反季節蔬菜十一月左右上市,品種不同價格也會不同;咱們拿黃瓜舉例,十一月份大概三塊錢一斤,天氣越冷價格越高些。”
“三塊錢!”人群里發出一陣驚呼,有人掰著手指頭算起來:“一個大棚產六七千斤,那就是兩萬多塊!”這可是筆巨款,不少人眼睛都亮了。
王二麻子若有所思,“李老弟,如果你收了俺們的菜,把菜拉走了,什么時候給錢?”
李哲想了想:“回款周期不會超過半個月。”
孫強一瘸一拐地往前挪了兩步,帶著些許疑惑問:“李老弟,俺聽說你今年在京城賣七八塊一斤?是不是真的?”
不等李哲開口,一個胖乎乎的身影擠了過來,正是金百萬。他喘著粗氣說道:“那不一樣!我就是收菜的我清楚,七八塊那是過年時候的價,就那幾天貴。
十一月份剛冷,價格高不了。再說還有運輸費、損耗,總不能讓賣菜的喝西北風吧?”
眾人哄堂大笑,氣氛又活躍起來。
金百萬接著說:“去年就李老弟一家種反季節蔬菜,價格自然高。今年見他掙錢了,肯定好多人學,種的多了,價格肯定會降。”
一個精瘦的漢子擠出來說道:“那不能吧?京城那么多人,咱們幾十戶能把菜價打下來?”這是村里的老菜農秦老六,種了一輩子地,臉上溝壑縱橫,卻透著股機靈勁兒。
金百萬哼了一聲:“誰告訴你就幾十戶?去年李老弟掙錢的事早就傳開了,今年肯定有不少人學他建大棚,種的菜遠比你們想的多。”見眾人不信,他對一旁的朱益民說:“老朱,你給說說。”
朱益民個子不高,身材瘦,腦袋顯得格外大。他笑笑說道:“俺家三代種菜,俺爹那時候就建大棚育苗,可跟李老弟這半地下式大棚沒法比。
他這大棚有厚厚的夯土墻,保溫好得多。俺學著建了個,結果密封情況下施肥太多……氨氣中毒了,才來跟著李老弟學。
老金說得對,今年種反季節蔬菜的肯定多,價格難免會降。”
李哲見大家聽得差不多了,總結道:“情況就是這樣,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想合作的明天來找我。覺得不合適也沒關系,買賣不成仁義在。”
散會后,眾人三三兩兩地往回走,路上還在熱烈地討論著。
王二麻子走在最后,看著遠處燈火漸起的村莊,攥緊了拳頭,心里已經打定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