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過慶恍然大悟,笑著說:“果然是實踐出真理,按理論算幾十個人就夠了,實際操作起來差別這么大,看來我以后得多來基層走走。”
張維伊點點頭,又把話題拉回大棚技術上:“李老板,您這冬暖蔬菜大棚,核心就是利用地溫、夯土墻保暖,再靠透明薄膜日照升溫?”
“沒錯。”李哲答道。
“真的不需要靠燃燒煤炭來提升溫度嗎?”張維伊知道老式暖棚都得靠煤炭升溫,成本極高,普通農戶根本承擔不起。
“除非遇到下雪或極寒天氣,否則不需要用煤炭升溫。”李哲答道。
張維伊又問:“那現在建一個這樣的大棚,造價大概是多少?”
“五千多塊。”李哲頓了頓,補充道,“不過最近物價漲得快,建材價格每個月都有波動,后續成本可能還會再高一點。”
“五千多可不是小數目。”張維伊皺了皺眉,“有多少農戶能自己拿出這筆錢?”
“幾乎沒有。”李哲坦誠道,“大部分種植戶都是在信用社貸款,我們公司也會幫著對接銀行,爭取更低的貸款利率。”
這回答與張維伊的判斷一致,他又問:“今年四季青的蔬菜大棚規模能有多大?都是公司自己種植嗎?”
“大概五百畝左右。”李哲解釋道,“一部分是公司自營,另一部分是跟農戶合作——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和種子,農戶出土地和資金,等蔬菜成熟后,我們會以市場價收購,給農戶保底收益。”
張維伊沉吟片刻,提出了關鍵問題:“冬天蔬菜行情好,誰都知道賺錢。萬一蔬菜種出來了,農戶覺得外面收購價更高,不肯按約定賣給你們怎么辦?”
李哲淡淡說道:“我們和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從種植戶手里收的菜,最后會轉賣給他們。”
張維伊自然知道京城市蔬菜公司,這家公司的“任務”就是保障京城的蔬菜供應,無論是耍無賴還是毀約,在他們那里都行不通。
得知四季青公司與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張維伊對李哲不禁高看一眼。
李過慶這時說道:“李老弟,能不能帶我們去看看已經修建完成的大棚?也好直觀感受一下。”
“當然可以,不過現在是八月中旬,天氣太熱,棚膜都撤下來了,只能看到棚體。”李哲想了想,補充道,“不如我帶你們去育苗棚看看?那里還保留著完整的設施,也能了解一下我們的育苗技術。”
幾人隨后往育苗區走,路上要經過成片的大棚骨架——水泥立柱整齊排列,竹竿搭建的棚架縱橫交錯,部分大棚外還遮蓋著黑色的遮陽棚,遠遠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波浪。
張維伊指著遮陽棚問:“這遮陽棚是為了防曬?”
“對,有些經濟作物的幼苗怕高溫,中午日照強的時候,得靠遮陽棚降溫,避免幼苗被曬傷。”李哲答道。
走進育苗棚,里面整齊擺放著一排排黑色塑料育苗盤,每個育苗盤里都有嫩綠的幼苗,看著生機勃勃。張維伊和李過慶都是第一次見這種育苗方式,忍不住俯身細看。
“這是專門用來育苗的?”李過慶好奇地問。
“對,每個育苗盤里的基質都是按比例調配的,能保證幼苗生長所需的養分,比傳統育苗成活率高。”李哲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