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傳送陣的事,張承道就拉著徐溫專門和他講起了有關白石仙道大學的事。
因為剛開始招收的學生都是從考中舉人的里面招,所以生源其實非常有限。
畢竟按照慣例,鄉試是每三年才考一次。
而且秦晉兩地人少,還比不得蕭國和楚國兩成大小,每次鄉試,全國各地加起來能有個兩三百人就不錯了,還要再去掉一批參加殿試、入朝為官的。
這些人中,還會有許多并不愿意修仙的——
這么說或許有些奇怪,但“修仙”這個詞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太陌生了。
這個世界的人對“仙”并沒有什么概念,而“修仙”意味著什么,就更沒有概念了。
什么長生不老,什么元嬰大乘,其實都是現代各種賦予的概念,對于幻想文學尚處于貧瘠階段的社會,“神仙”是什么,“修仙”又是什么,大多數人其實根本無法理解,乃至認為只是比武道武者更厲害一點罷了。
所以,相比起什么“白石仙道大學”這種完全陌生的體系,更多人還是愿意在已經熟知和驗證過可行性的傳統科舉里競爭,大約只有最早接觸了一點所謂的仙道的朝廷官員家族里出身的子弟,和實在囊中羞澀、很難負擔繼續科舉的費用和學費的群體,才會嘗試這所學校。
而這樣的群體,加起來就更少了。
并且張承道也不打算來者不拒,而是明確要求,就算是招生,也需要一個簡單的考試。
自然,考的既不是之乎者也,也不是像白石仙宗的仙緣大會那樣的試煉大陣,而是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應用題”在這個時代還有個名字,叫“策論”。
這二者當然并不完全等同,只是相似,都是考察一些針對現實問題的回答,即,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策論都是殿試才會出的考題,而且既然叫“策論”,肯定是要求寫一篇“議論文”,根據考題破題、引經據典,然后再提出一套雖然不一定可行但乍一看一定能說得過去的解決方案,最終完成一篇文章。
但張承道可沒興趣看文章,所以白石仙道大學的入學考試不僅只有三道“應用題”,而且還在題目之后明確提示了每道題作答的字數不可超過1000字。
這個字數是絕對不可能寫一篇策論的——簡略版的也不可能。
甚至為了不讓考生誤解答題模式而水字數,張承道甚至專門給出了例題和答題模板:
【例問:若在學校派遣的采集靈草的任務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書本里從未記載過的草藥,且根據經驗,有很大概率是靈草,該如何作為……】
【例答:先小心觀察其特征和生長環境條件并進行總結和記錄,然后標記好位置,避免進行破壞性的采摘,應快速回校求助師長匯報,再……】
張承道故意讓這幾道題和例題的答案看起來足夠直白和通俗,用詞甚至完全是口語式的白話,不進行任何修飾,也沒有引經據典。
而三道“應用題”也非常簡單,分別是:
【問:假如在接受學校派遣的野外任務過程中,遇到了兇殘的妖邪魔修,且正在某村中橫行非為,請問該如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