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不得不提一個很違反常識的事情——
在大多數人的思維中,明清時期的官員都是科舉出身,舉人想要當官都很難。
但實際上呢?
進士出身的官員才是絕對少數。
整個大明276年,三榜進士加起來只有兩萬四千人,洪武一朝的進士,只有867人,而大明有多少文職官員呢?
一個比較折中的數字是兩萬四千人,這里面全部都是有品級的官,而不是吏。
這還僅僅是文官,不算數量更龐大的武官。
八百個進士之外的兩萬三千名官員從何而來?
只有一個答案,都是士林中的讀書人!
這不是簡簡單單數字的懸殊對比,它代表的是力量的強弱!
一個人的罵聲不算什么,但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呢?
這些人全部痛恨你,你會有什么下場呢?
你得勢的時候無所謂,你失勢了呢?你死了呢?你的家族、你的后裔,又會遭遇什么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家族的領頭人死去的那一刻,整個家族的階級就會不受控制的跌落。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的張氏,和張居正死后的張氏,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康熙時期的曹家怎么作死都沒事,而雍正一上來就抄家,這種事太多太多。
這就可以解釋,在古代時——
為什么國子監的監生會有議政的風氣?
為什么所有官員都那么在乎士林的評價?
為什么考上進士號稱登龍門?
為什么那些朝廷大員會對新登科的進士那么客氣和看重?
為什么很多時候,官員們都不把事情做絕。
因為士林中那些將來可能當官、現在已經當官、曾經做過官的人,是整個大明帝國的骨架。
他們一遇風云就會化龍!
皇權的寵信是一時的,而士林的威望權力卻是永恒的!
士林這個由科舉制度催生出的龐然大物,讓皇帝也為之驚懼。
朱元璋之前選擇了鎮壓,但最終的結果是,不但沒有鎮壓成功,還激起了讀書人的逆反心理,到洪武二十四年,大明朝忠君的讀書人已經很少了,反而多的是視君如寇仇的人。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此事的,但他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只能讓下一代皇帝去“建文”。
而現在橫空出世的李祺,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李祺是一個對皇權沒有威脅的人,卻擁有著能夠攪亂整個士林的力量。
那個本來鐵板一塊的士林,皇權先重重錘下,而后李祺深入內部破壞,最后一個對皇權的威脅將就此消亡!
多么美妙的新世界,大明將千秋萬代,萬世昌盛。
李祺摩挲著手中的圣旨,朱元璋利用他,他也在利用朱元璋。
畢竟沒有皇帝的支撐,他怎么敢對士林中的大佬宣戰呢?
沒有皇帝的支持,他又沒有高位顯爵,那些想要改換門庭的士子,又怎么可能投靠他呢?
————
自蒙古南侵中原,落后的游牧習俗洶涌而來,為了捍衛傳統價值觀,南宋末期極度保守的程朱理學興起,在明朝初期占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導致學術氣氛沉悶、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稱得上“萬馬齊喑”。
直至洪武二十四年,李祺如璀璨驕陽,橫空出世。——《思想史》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