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金陵之誓
初升的朝陽落在江南巡撫衙門朱門上,暈染上一層淡淡的金裝,自朱門向內,亭臺樓閣、廊腰縵回、草綠森、乃至于進出諸人,皆好似鍍上了輝光。
衙府之堂內,坐滿了達官貴人,鴻儒學者,前面是六部尚書、侯爵勛貴,中間是省府大員,兩側列著于江南素有聲望的大儒,這等陣勢,甚至比當日李顯穆初來江南,還要勝過三分。
畢竟。
江南局勢已然大變,數萬官吏的生死禍福,俱仰江南巡撫之言,縱然是裝,也要裝到李顯穆回京。
此時堂中眾人交好之人皆竊竊私語,議論著李顯穆召他們前來的目的,如今李顯穆威壓江南,挾制諸官,若是其他人,恐怕是要彰顯威風了,可李顯穆明顯不是那等人。
正想著,便聽到有清音自堂外未及而至,“叫諸位久等了,本閣之過也。”
語落之時,便見江南巡撫李顯穆自外間走進,帶著大片的光,眾人皆是目光一凝,心中提起了幾分。
概因今日的李顯穆可謂盛裝。
頭上戴著的進賢冠,邊緣并非普通金邊或素邊,而是鑲嵌了細密的羊脂白玉片,溫潤光澤,冠頂正中鑲嵌一顆御賜的鴿血紅寶石,周圍以金絲累絲鑲嵌細碎珍珠作為襯托,身上著云錦蟒紋升仙服,腰間則是羊脂白玉鑲金銙帶,這三件,每一件都不是區區四品的李顯穆所能擁有穿戴的,那便只有一個解釋了,這都是御賜之物!
自李顯穆行到江南以來,只在眾文武迎接他的接風宴上,才見過一次,而今日竟然著此服到此,那便說明今日,對于李顯穆而言,乃是極其正式的場合。
一瞬的沉默后,便是互相行禮作揖、其樂融融之相,“撫臺客氣,還請上座。”
李顯穆一邊行拱手禮,一邊不停走到最上首,行走間有寶劍于腰間夸耀,漢唐時的文人尚武,喜歡佩劍,宋明之時,便沒了這種風尚,此時見李顯穆佩劍而進,又想起接風宴時、文廟中時,李顯穆皆是劍不離身,這等明顯故意為之的舉動,倒頗讓眾人詫異。
待李顯穆在上首站定,回過身來面對江南眾人,偌大的明堂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望著李顯穆,等待他出言。
“今日將諸位召集于巡撫衙門中,的確是有要事,自本閣入江南以來,有賴于諸位襄助,至今日,也算是頗有一番成績。
送往京城的糧食,皆安穩上了海船,漂洋過海往京城而去,足以供朝廷中樞取用,陛下安穩,朝廷安穩,則大明安穩,這是諸位的功一。”
李顯穆侃侃而談,明堂中的氛圍伴隨著這番話有了明顯的放松,看來今日是一場夸功之會,而非又是什么批判的場合,實在是眾人對這位江南巡撫有些怕了,從接風宴開始,幾乎每一次的場合,江南都會被批,他們永遠都拿不到主動權。
“朝廷定策安南,化為郡縣交趾,自唐朝以后,交趾重歸我大朝之手,光耀祖宗,而今有跳梁小丑妄圖反復,于是天兵移之,數月以來,歸功于諸位襄助,數萬罪人被流放,使朝廷大軍得到足以供給數年之用的糧草,這是諸位功二。”
李顯穆笑吟吟著道,這句話讓眾人臉上很是精彩,甚至不知道該不該附和,須知在場之人中,不乏拖欠朝廷糧稅的人,只是他們慫的快,所以才能安坐于此地。
李顯穆一看就知道有人已然如坐針氈了,他今日的目的并不是要折辱他們,是以只輕微一點,就不再此事上過多糾纏。
“今日本閣將諸位召集過來,共有兩件事要與諸位說。
其一,便是英國公張公翌日將率陸路大軍臨南京,南京六部、三省的三司衙門長官、以及南直隸、浙江二省各府長官,皆要隨本閣前往拜見。”
這番話讓眾人有些震驚。
朝廷文武分治,英國公不是他們的上級,按理說是不用拜見的。
當然,英國公乃是超品公爵,位列諸公侯、朝臣之上,在如今的大明,只在諸王之下,乃是事實上的大明第一臣,他率領大軍至江南,若是平素關系好,拜見一番也屬于正常。
但……
把江南文武都帶過去,是不是有點夸張了
說句不好聽的,太子到了江南,都沒這么夸張,李顯穆之所以能被眾人所迎接,是因為他身上本就有巡撫江南的職責,誰也不想因為此事惡了這位。
可英國公這件事……
“此番朝廷進攻安南乃是水陸兩路并進,沐國公從云南進攻,與吾等無關,英國公只率領了兩萬三大營精銳南來,其余的輔兵以及民兵,皆要從江南抽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