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事了終歸去
李顯穆眼中透出神圣的光彩,那是超越一切純粹的虔誠,遙望著九天之上。
這世上又有誰對大明的忠誠能超得過李氏呢
恐怕就連朱氏皇族都沒幻想過大明王朝能延續五百年吧。
待數百人齊發的恢宏之聲停下后,長江之畔竟一時沉默,唯有滔滔江水拍岸之聲不絕于耳。
非祭祀無以神圣,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強大的宗族和主流宗教,都會定時舉行集會,或禱告、或其他,祖宗和神靈能不能聽到且是兩說,可與會之人卻會極大的增強對家庭和組織的認同感,放大到一個族群和國家,便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國古代,儒家承擔的就是這個角色,對天下人進行個人的道德教育、維護家族的孝道教育、維護國家的忠君教育以及對天下的無限責任教育,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李顯穆環視著與會眾人,在眾人沒有察覺時微微點了點頭,事實證明,這一套理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即便是江南這些浸淫在官場許多年的老油條,也依舊會動容,而那些心中還存著幾分熱血的年輕官員,受到的觸動則更大。
“要在家族中以及未來所建立的組織中,設立一套具備儀式性的流程,任何組織和族群,都需要一套神圣的光環。”
李顯穆心中暗道。
金陵長江之誓在江南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整座江南的士子都蜂擁著往長江之畔而來,只為了看一眼那座石碑。
因為石碑上刻著當日的誓言,亦有數不清的人在石碑之下,自己發了誓,這幾乎成了一種士林中風尚。
甚至不僅江南三省,由于長江終日有商人溝通南北東西,還傳到了周邊,是以甚至有周圍府縣的士人奔赴數百里前來瞻仰大明第一座頌大明神圣碑。
而主導此事的李顯穆則在江南再次聲望大增,當初還有人認為他是故意借事,為朝廷威劫江南大族,其中亦有私人恩怨,可如今再也沒人懷疑他的動機。
卑鄙者自然對他更加警惕,可高尚者卻崇敬他,李祺當初在江南之地存有的威望,真正的漸漸開始轉移到他的身上,在江南士子眼中,他不再僅僅是李忠文公的繼承人,還是李顯穆!
這且都是后話,在江南喧囂之中,英國公張輔率領著三大營的精銳,自運河順流而下,抵達了南京。
……
張輔一到南京便先看到了那塊立在長江之畔的高大石碑,以及刻在石碑上的字,頓時眼神一凝,正要問李顯穆這是何時,而后便得知是李顯穆率江南文武所立,他立時開懷大笑。
“顯穆你有大才啊。”
張輔朗聲笑道,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甚至還有一絲欽佩。
從上古之時開始,諸夏就鄙視那些擅長逢迎拍馬的人,稱呼那些人為佞臣,認為這些人會敗壞君主的德行。
自古以來,諸夏就欣賞那些對君主直言敢諫的人,認為這些人都是不畏生死的天下脊梁。
比如李祺在朝廷上當著群臣的面,指出建文帝的錯誤,還直接掛冠而去,讓他的聲望徹底突破了限制,名滿天下,贊譽滿身。
再比如李顯穆養望的第一步就是為太子的儲君之位,不惜觸怒皇帝而辯駁。
在世人眼中,李祺和李顯穆都是直言敢諫的直臣,是天下脊梁般的人物。
可張輔卻覺得不是,李氏兩父子不是那種愣頭青直臣,他們做的很多事,明明比那些拍馬屁還更討皇帝歡心,只是技巧太過于高超,讓人挑不出毛病來,甚至還要贊揚真是忠臣。
李顯穆知道自己岳父也是個頗有政治智慧的人,笑了笑沒反駁,徑直跳過此事道:“伯父,此番小侄巡撫江南,頗有一番成績,小侄讓六部諸官以及江南三省的省府大員,俱在外等候,有所命令,伯父俱可裁決。”
張輔頓時一驚,縱然他從這面石碑上已然知曉李顯穆定然于江南造作了大事,可能夠驅使江南文武如同驅使屬下,還是讓他不由心驚,這可真是不凡。
張輔拍了拍李顯穆肩膀,肅然道:“辛苦顯穆了。”
李顯穆朗聲笑道:“小侄只不過盡些綿薄之力,惟愿伯父武運昌隆,為我大明再立大功,揚威于安南,震懾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