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張輔沒再說話,他們兩人既是翁婿,兩家又是政治上的盟友,這等關系不必客套,一切盡在不言中。
九天之上的李祺望著卻微微搖頭。
如今英國公張輔和李顯穆心中想的,是英國公張輔年紀已經不小,大概永樂后,也就該漸漸身體撐不住了。
張輔后繼無人,英國公府可能會衰落下去,成為一個空有公爵名頭的閑散勛貴家族。
前期張輔護著李顯穆,后期李顯穆起來后再扶持英國公府,兩人的巔峰期恰好錯開。
否則一對翁婿,一個是軍方第一人,一個是文官第一人,那皇帝半夜都要被噩夢驚醒了。
但問題是英國公張輔相當長壽,歷史上高齡還能跟著大軍出征,說明他身體依舊很好。
這一世李顯穆橫空出世,勢必要登上絕巔,到時候英國公張輔反而是登頂的阻礙,還不知那時會如何抉擇。
二人相談一番,下了船后,眾江南文武前來拜見后,便往南京而去,張輔將會在這里停留半個月,等待前期后勤工作完成,再往南去。
而李顯穆并不會一直等到征安南結束,在將糧草等從海上運走,他就會回京城,身上后勤軍需官不過是兼職而已。
這半個月時間,英國公張輔不僅在忙碌南征之事,也徹底將李顯穆在南京的所作所為了解了清楚,縱然是他也不禁沉默了片刻。
最后只感嘆了一句,“顯穆你有李忠文公之姿啊。”
時間匆匆如流水,很快英國公張輔就從南京動身,率領著十萬大軍往安南而去,后續的民夫則依舊由李顯穆督促諸省府、衛所支往前線。
北方運河早已封凍,李顯穆才堪堪從南京動身。
他離開江南時,前來送別之人很多,有盼著他真的離開的,有崇拜他想要臨走時再見一面的,擠滿了長江之岸。
李顯穆背對著滾滾長江,回望巍峨的南京城,亦是頗為感慨,這一次下江南,他攫取了很多政治威望以及聲望,日后他師兄王艮前來江南傳播心學,壓力將會小很多。
載他離去的大船停靠在碼頭邊,副使自船上匆匆走到李顯穆身邊稟告道:“撫臺,船上已然全部備好,我們可以出發回京了。”
李顯穆點點頭,而后面向江南諸官生朗然道:“諸位,此番叨擾江南,有勞諸位協助,創下一番功績,本閣這便告辭了,我等山水有相逢,本閣祝諸位青云直上!”
“此皆撫臺之功也。”
“撫臺有能,造福江南,我等佩服。”
李顯穆轉身上船,臨最后,有人高聲問道:“撫臺可還有一言告江南諸生嗎”
李顯穆指著那高高聳立的石碑,“不忘長江金陵之誓即可!”
“絕不敢忘!”
“我等絕不敢忘!”
零星的聲音從江畔傳來,皆是少年、青年之人,這其中或許便有于謙這等有志之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船帆高升,向北而去。
————
永樂八年,江南地區爆發了轟動朝野的“妖術案”,波及了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并迅速成為太子黨和漢王黨奪嫡的焦點,李顯穆在這種風波中挺身而出,他先是保下了太子,其后又前往江南將此事定性,江南士紳成為了“妖術案”的犧牲者。
但這不意味著江南士紳的便是無辜受難,其后所發生的“奏銷案”、“哭廟案”,證明江南士紳的腐朽墮落在永樂時期已經頗見端倪。
李顯穆嚴厲打擊了奏銷案、哭廟案中的涉事士紳,近五萬人被流放到安南,其中包含大量知識分子、工匠、樂戶,如今安南省望歸縣便是這些人所建立。
接連爆發的“妖術案”、“奏銷案”、“哭廟案”,使江南士紳在政治上再次遭遇了巨大打擊,史書記載,‘蘇、常二州,士紳耆老為之一空’,但得益于李顯穆卓絕的政治手段,利用“長江金陵之誓”大幅削弱了江南士紳的逆反心理,使明朝南北彌合的進程再次向前。——《永樂江南大案見聞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