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暗中攻訐漢王
皇帝朱棣身后隨著幾個太監入得殿來,內閣眾人齊聲行禮,皇帝掃一下眼,微微頷首,落座后便指使著洪保將十三個巡撫呈上來的奏章給內閣看。
“今日召你們前來,有兩件事,這是此番巡撫天下諸省的奏章,問題不小啊,內閣拿去看,三日后給朕上一個章程。”
內閣是皇帝的秘書團兼任智囊團,此事責無旁貸,眾人領命上前將奏章取過,心中皆沉甸甸的、又帶著喜悅。
正五品的內閣大學士緣何被朝野所重,就是因為如現在這般能參預天下機務。
按照古代政治權力原則,最終決策權(皇帝)>部分決策執行權(歷朝宰相)>批紅權(半決策權)>封駁權(歷朝宰相)>建議權(明朝首輔強勢時期內閣票擬)。
現在的內閣自然連建議權也沒有,只能算參與建議權,可在如今的大明,內閣大學士是唯一一個能正式長久停留在皇帝身邊參預機務的職位,其他的即便是六部尚書也做不到。
這時就要用到另外一個古代政治權力原則——政治權力會以皇帝為中心,以血緣親疏、政治信任、雙方身份為半徑,進行輻射,換句話說,離皇帝越近、身份越高,隱形權力越大。
即便是皇帝身邊一個小太監,也可能帶來外界不為人知的隱秘,繼而成為爭斗的勝負手。
許是擔心內閣不重視,朱棣又強調了一遍,“此番巡撫查出的問題不小,朕在考慮如今的三司是否能完成朝廷的期望,眾卿務必要多加思量。”
見內閣眾人都肅然回了話,朱棣輕松了幾分,又點了李顯穆道:“顯穆,你將那日山東之事說一下。”
李顯穆便向眾人將山東殘破之相又描述了一遍,而后強調了山東的重要性以及對于山東的擔憂,他說到一半時,內閣眾人便已經同時凝起了眉頭。
楊榮更是在李顯穆說完后就直接震驚道:“山東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為何都沒有上報過,山東巡撫不是早兩月就回來了,為何也沒有匯報”
楊士奇厲聲道:“山東既然是歷來如此,那三司可能已經習以為常。
至于巡撫則不知為何不匯報,但此事毋庸置疑是極大的失職。
山東三司尚可戴罪立功,山東巡撫必須重罰,否則如何彰顯朝廷派遣巡撫至地方清查的決心。”
其余眾人亦發表了意見,基本上都是主張嚴懲山東巡撫,此事的確蹊蹺,明知朝廷不知山東境況,巡撫后卻不上報,那派你去山東做什么
再看看人家李顯穆去江南,做下多少大事,為朝廷大收江南士紳官民百姓之心。
皇帝聽后不置可否,又望向李顯穆,肅然的神色稍緩,“顯穆,你說呢”
“諸位內閣同僚說的皆在理上。”
李顯穆沉聲回道:“懲治山東諸官員事小,若要山東安定,關鍵還在于治理。
所謂治理,其關鍵則在于,使百姓免于困苦、減少苛捐雜稅和地方衙門攤派;使法度清明、減少冤假錯案;清理盤踞于山東綠林中的匪徒,使地方安定。”
皇帝沉吟道:“朕發道圣旨給山東布政使司,減免山東三年賦稅,再嚴令山東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若有大災、造反,立刻告于六部,若有延誤,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