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永樂十二年:后裔
草原上自負的雄鷹終究沒能跪下來,于是大明的皇帝挽著弓,迎著草原上橙紅如海的夕陽,射出了那一箭,哀鳴啼叫,雄鷹墜地。
瓦剌倉皇流散。
這是朱棣的第二次北征,他用事實證明了,大明軍團在野戰中,依舊是無敵的。
大軍南歸。
回到京城時,時間定格在永樂十一年七月。
論功行賞,數月前滿懷笑意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哭喪著臉,拿出大筆大筆的錢糧布帛賞賜給士卒。
朱棣心情大好,在奉天殿中設宴,廣邀京城四品以上官員,又于太廟告祭先祖神靈,李顯穆知道皇帝其實是想向先帝夸耀功績。
“爹啊,你看兒子把大明治理的多好,建文帝那廢物能比得上兒子嗎?大哥怕是也不如我吧。”
八月金秋,順天府鄉試云集了北直隸以及各省在京城考試的考生,足有上萬人,向著舉人之位沖擊。
李顯穆的門檻簡直要被踏破,如天上星辰般繁多的心學士子前來拜訪他。
雖然李顯穆并沒有在學術上有任何彰顯,不是當世大儒,但他是李忠文公選定的繼承人,且為心學的弘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士林中也漸漸有了些聲望。
不過李顯穆將這些學子面見的請求通通婉拒,言稱“我此番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不宜在考前見諸生,以免有舞弊之嫌疑”。
這番話傳出后,這股風潮才漸漸消散。
心學已經踏上了光明之路,誰都知道李顯穆是最大得利者。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上躥下跳,招搖的惹人厭惡。
李顯穆按部就班的主持永樂十一年的鄉試,未出什麼岔子,經過永樂十年的心學理學之爭,今年鄉試有大約兩成的學子都選取了心學,尤其是浙江丶北直隸這些心學已經頗有勢力的省中,選擇心學的學子遠超想像。
這實際在事實上說明了一件事,心學從理學改良顛覆而來,遠比理學更優越,更得人心,有識之士都能看得出來,按照這種速度下去,若理學沒有改良,依舊是現在這種模式,可能五十年后,就會被心學按著打了。
李祺和李顯穆都不知道,王艮在浙江收了一個很對脾性的弟子,叫做于謙,王艮認為于謙能夠傳承他的衣缽,也必然會成為心學的干將之一。
于謙參加了永樂十二年的浙江鄉試,并被錄取,在浙江,類似于謙這樣的有志青年,加入心學的很多,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摒棄門戶丶地域之見。
雖然沒有形成現代有黨章的政黨,但心學持彌合南北丶天下一家的理念,還是能得到徹底貫徹的。
在各省鄉試結果出來后,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向李顯穆送來了一封信,是衍圣公。
李顯穆握著信只覺哭笑不得,而后緩緩收起笑意,深深沉思著,他當然知道衍圣公為什麼來信,因為心學前途大好,他父親李祺的地位必然再度升高,李氏又同時握著政治權力,成為了儒門的頂梁柱。
衍圣公府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地位,和儒生是脫不開干系的,無論儒生心里怎麼想,可表面上他們都尊崇孔圣人以及圣人后裔,因為孔圣人是他們對抗皇帝的工具。
李顯穆沉默許久給衍圣公回了信,信中大大稱贊了孔圣人萬世師表的地位和貢獻,甚至引用了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的南宋詩句,如此作為原因很簡單,現在心學或者李氏還代替不了孔子的地位。
鄉試后的京城愈發熱鬧,因為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會試,諸省的舉人都赴京準備參加永樂十二年三月的會試。
即便朝廷還沒有頒布,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會試主考官必然還是禮部右侍郎李顯穆。
原禮部左侍郎鄭歡如愿晉升禮部尚書,這實際上屬于越級提拔,因為禮部尚書實權雖然屬于下三部,但名義上是六部之首,按照慣例,禮部左侍郎會先到其他六部中遷轉一下,比如工部尚書或者刑部尚書,而后再升任禮部尚書。
李顯穆并沒有填補禮部左侍郎的空缺,朝廷將戶部右侍郎調任禮部左侍郎。
當這道任命下來后,官場上的聰明人就知道李顯穆在禮部待的時間不會長了,很可能在會試和殿試結束后,就會被調出禮部。
京城小道消息中流傳著,李顯穆進禮部一是帶著任務去整胡英,二是改革如今的科舉制度,現在這兩項任務都完成了,自然便到了離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