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遭遇些兵災又能如何?
此事由本官做主,若是陛下怪罪下來,本官一力承擔,侯爺不必擔憂,便按照本官所言去做就是。”
來山東的圣旨,李顯穆是可以節制一切人的,即便壽春侯也在他節制之中。
如今既然李顯穆愿意承擔責任,壽春侯自然沒什麼可再說的,當即聽命行事。
李顯穆又琢磨了一下,想起了當初父親和自己說過的一件事,當即向各府丶縣的官員發下了巡撫令,言辭頗為嚴厲。
“自古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朝廷拜為一地鎮守,守百里丶千里之地,此乃重責,須知守土有責,王土不可讓,但凡諸縣令有棄城而逃者,死!家人流放!
戰死者,給予撫恤,擇一子蔭庇。”
這道命令瞬間在山東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棄城而逃就要死,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只能以身殉國。
從前這種規矩只在守城的將領身上用過。
現在李顯穆卻把他用在文官身上,這是從前未曾出現過的規矩,當即就有很多人不滿。
用很多人可能不夠準確,應該說九成文官都不滿意,甚至就連很多還沒有做官的讀書人都不滿意。
可李顯穆扣得帽子太大了,“為臣者,當秉忠貞之節,城池失守而己身存,世上便有流言,言稱茍且偷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為諸位所憂慮啊,城破殉國,豈非忠貞之舉?想必諸官生皆慨然愿從也!”
想必你們都很愿意為大明殉國吧,李顯穆這麼說,誰難道還能說句不愿意嗎?
只能暗地里咒詛李顯穆。
就你李顯穆忠心,就顯著你對朝廷有忠貞之心,差不多就得了,真把大明當成你家自己了?
這是人家朱家的天下,和你又有什麼關系呢?
一樁樁一件件發生在山東的事,李顯穆發布的命令都被有心人傳回了京城,準備攻訐李顯穆。
但朱棣知曉了李顯穆在山東頒布的這些命令,卻大笑出聲,連連稱贊,尤其是關于讓州縣文官和城池共存亡之令。
他當即讓內閣制作了圣旨,往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都發了一遍,徹底將這件事定為日后的定例。
而后又發圣旨到山東大大贊揚了一遍李顯穆。
山東之中,如今卻正處于戰爭前的風云欲來的凝重之中,朝廷精銳拿著那些大族賣血出的糧食,正士氣高昂。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