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在這里說什么貢獻之語!”
李顯穆明晃晃的譏諷著,“況且……”
他收起了所有的笑意,寒聲道:“為往圣繼絕學就能入廟成圣,這豈非又將道統凌駕于社稷之上嗎”
他再次一言殺死辯論!
這一句后,方才還相抗的幾人,蒼白著臉再說不出話來,道統和社稷孰輕孰重,在方才已經選擇結束,不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圣賢應當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若是三不朽不全,若是如同孟圣這般有無數圣言遺世也可,可所謂十哲中的某些人有什么”
李顯穆卻不管眾人的震撼,矛頭直指文廟第二的顏回,“顏回號稱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尊為十哲之首,憑什么
憑那僅僅在史書上稱贊的道德嗎
憑作為孔圣最得意的弟子身份嗎
憑所謂流傳于后世的顏氏之儒嗎
不過是因循守舊的將孔圣學說傳下而已,若說是儒門一尊大儒自然足夠,可做圣賢他還不夠格!”
四配中的曾參、子思、孟子三人有些特殊,四書中有三部就是這三人所作,在儒門中的地位太高,除非撼動四書五經的地位,否則是不容易動的,唯獨顏回,是個軟柿子。
顏氏之儒早就敗落,他本身又沒有儒家經典流傳在世上,他在歷史上基本上不曾入仕,也沒有什么足以彰顯的功績,他能被選為七十二賢之首,純粹是因為孔子。
這樣的人不打,難道去打孟子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是佇立在仁義大道盡頭的兩個人。
別說李顯穆,就算是李祺活著,只要還在儒門框架下,要改選文廟,怎么也不可能把孟子踢出圣人行列。
李顯穆的目標很簡單,文廟中孔子主祀的地位肯定不能動,亞圣孟子也動不了,把其他十哲都干下去,而后從歷朝歷代分別選一兩個三不朽齊全的人上去。
這次再也沒人反駁李顯穆了。
李顯穆環視了一圈,依舊沒人說話,縱然是臉上難看,可也只是別過臉去,他從容向前兩步,向皇帝行禮,侃侃道:“陛下,如今看來,朝廷上的群臣,已經和臣達成了共識,請陛下圣裁!”
達成共識,這句話讓眾人臉色為之一臭,可卻無話可說,再開口也不過是自取其辱。
殿上激辯終于算是告一段落,朱棣亦緩緩吐出一口氣,望著李顯穆滿是滿意的神色,果然李顯穆沒讓他失望。
他高居于皇帝位上,俯視群臣,見的確沒人再敢和李顯穆辯論,便朗然出聲,聲音中帶著明顯的愉悅,“既然諸卿都認可顯穆所言,那文廟諸圣改選事宜便就此定下,只是千古春秋,史冊浩如煙海,該讓何人入廟,總該有個章程。
此事既然由顯穆你提出,你可有什么想法若有,便在殿上道出,為朕作些參考。”
文廟入選標準!
這自然是重中之重,李顯穆肅然躬身道:“回稟陛下。
過去的文廟只重儒門道統,這是一種錯誤觀念,改選文廟圣賢,便是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形成以忠于國家社稷為根基的新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