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新文廟的人選,要一改往昔只重道統的方式。
臣所思,有三點。
首先要忠于國家社稷,那些曾首鼠兩端、入仕兩朝的人,便不能入選,且要德行無礙,踐行仁義之道,這便是立德。
其次要對儒門有貢獻,要注釋經典,曾為天下師,這便是立言。
再其次要有足以彰顯當世的功績,曾為國家社稷做出過顯赫的功績,這便是立功。
成圣有三條路——
其一:三者齊備者,可為十哲,為圣人。
其二:若有立言至極,如同孟子這等開辟大道的可為圣,若只是如同顏回這等汲汲于傳承,只可為當世大儒,便是添列于文廟末位,亦不可。
其三:若有立德至極加立功至極,如諸葛丞相、文忠烈公,這等鞠躬盡瘁、為國忘身之人,可為圣,諸葛丞相雖不以儒生見長,可孔圣所傳之道,丞相以身踐行,真壯烈也。
此微臣一家之言,請陛下圣裁!”
這一番話,讓眾人沉思,而后立刻就意識到,這恰好對應上了李顯穆先前所說的那些話,打壓道統,而將國家社稷抬起來。
立言之道,若把孟子作為標準,那誰還能入選
就算是同為四配的另外三個,恐怕也不行!
而立言之道,就是過去的道統之路,李顯穆直接掐斷了僅憑立言就入選文廟的路,可以說,直接就把孔子幾乎所有弟子都踢出去了。
第三項:立德加立功,按照諸葛亮和文天祥的標準,就連朱棣都沒忍住眼皮跳起來,這也太狠了。
三不朽也不簡單,至少要成為大儒,還要立下大功,還要德行昭昭。
但相對起來,單憑立言是沒戲了,必須要考慮后兩項,要立功,要忠謹,完美符合李顯穆的思路。
朱棣也明白了李顯穆的思路,沉吟片刻道:“顯穆所言,甚和朕心。
至于該讓何人入廟,何人剔除,又該如何排序,一時半會怕是不能定下,如此急切,便是定下,倉惶急措也不能服膺人心。
今日時辰已然不早,此事便暫且壓些時日,諸卿回去后都好好思量一下,按照此三條標準,可有人選推薦,可上奏于朕之處,再待日后大朝會上。
共同點下文廟之選。”
朱棣選擇了拖字訣,改選文廟是真正的關乎大明意識形態的大事,縱然是他也要好好思量一下,都讓誰入廟。
“圣上英明!”
————
李文正公乃慷慨陳詞于奉天殿上,以韓文公為刀,以范文正公為劍,以李忠文公為旗幟,攜百代儒門人杰之淚,駕三兩千年浩浩風霜,劍指文廟,斥十哲,逐偽圣,開天門,清平儒門疲弊,公之功高,巍巍乎若泰山,百代而不崩,公之績厚,浩浩乎若汪洋,萬世而不易!——《儒林正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