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李顯穆竟然說文廟之事不亞于這兩件事,如何不讓人震驚,縱然是處于深宅大院的婦人,也知道其事關重大。
“不過母親不必擔心,文廟人選的爭辯,和今日不同,并沒有什么生死沖突。
三條規則就擺在那里,能入選的人,大致也都有個數,后邊的幾十人不急,兒子所關注的只是十哲人選。
父親定然在其中占據有一席之地,到那日我李氏的聲望將大為不同。
清流名門該有我李氏一族。”
堂中眾人皆與有榮焉。
宋朝有無數缺點,但它對科舉的極度重視,建立了一個長達三百年的平民社會。
到明朝時期,貴族社會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種僅憑著一個姓氏,就能夠在社會上天然獲得政治權力的時代再也回不來了。
在大明朝,世人只認官位,一品就是比二品牛,二品就是比三品強勢,縱然是公爵,若身上沒有官職,也不被人看得起。
譬如成國公府和英國公府,英國公府還算是后起之秀,可成國公府幾乎查無此人,只依靠著天恩祖德,循序就班的擔任著三大營中的職位。
李氏有了圣人后裔的名頭,固然有天大的好處,可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身處高位。
當初李祺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卓有聲名,可因為沒有太大權勢,比如永樂年間不可同日而語,和如今的李顯穆比起來,就更遠不如了。
李顯穆正色道:“只是如今畢竟不是王謝崔盧的門閥時代。
若是日后子孫倚仗家勢作威作福又該如何呢
衍圣公殷鑒不遠。
若是日后子孫忘卻祖先今日來之不易,又該如何呢
昔日公府敗落,殷鑒不遠啊。”
這番話說罷,先前頗有幾分飄蕩的李芳李茂等人,也沉下心來。
衍圣公殷鑒不遠,連孔子的后裔都會落到那樣的下場,何況他們李氏
不曾跌落谷底,就不會明白那有多痛,相比于沒有受過苦的李顯穆,李芳和李茂才是體會最深的,他們的幼年和青年時期
“我覺得,若要家族世代安穩,該有一套家訓。
畢竟大哥和二哥的孩子已經都漸漸長大,再有幾年,便都要娶妻生子了,家族壯大,無規矩不成方圓。
父親當年立下了一些家訓,如今我想再立一些,列在一起,日后家族子弟務必學習、遵守。
還要勞煩大嫂、二嫂,將侄子、侄女都喚來。”
李顯穆終于道出了他心中真正所想。
雖然他知道天上有父親一直在盯著家族,可他還是希望家族子弟能夠自我約束。
屋中眾人聞言頓時肅然起來,這便是闔族的大事了。
二人對視一眼,起身笑道:“我們這就安排人去通知他們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