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兄弟二人皆是艷羨,又微微嘆息。
他們都知道,父親推薦于謙給師叔,不是簡單的介紹師侄。
須知王艮是心學派系的大佬之一,他的繼承人,是要作為心學黨的后備人才去培養的,整個派系的資源都要一定程度的傾瀉。
政治資源這個詞,可能在許多人眼里帶著貶意,畢竟大多數情況下,它總是以摘桃子的形式出現,充滿了黑暗的意味。
但這其實是個中性詞,一個派系真正要作為領袖培養的人,喂給他們的資源,都是那種極其難啃的骨頭,但同時完成之后也能獲得極高威望的事情。
張居正能在清流黨中脫穎而出,也是啃了不少硬骨頭,才得到徐階的認可,繼承了清流黨人的政治勢力。
說到這里,大概就明白了,李顯穆其實就是皇帝喂了無數政治資源發展起來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很類似的人,漢朝名將霍去病,只不過因為二人能力太過于出眾,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皇帝派下的任務。
“起來吧。”李顯穆擺擺手,“你們要抓住這幾年的機會,如今理學依舊過盛,所以圣上銳意推行心學平衡理學,這幾年的科舉試題,都偏向心學。
在這種態勢下,你們的科舉成績都能前進一些,甚至答的好,進一甲也不是沒有希望。”
古代科舉考試,非常講究考生和皇帝、主考官心意相通,比如建文二年的狀元胡廣,就是因為在考卷中旗幟鮮明的反對燕王朱棣,于是被建文帝點了狀元。
古代科舉舞弊,從原則上來看自然是大案,但很多時候根本就不用舞弊,因為原則就在李顯穆他們手上。
嘉靖二十三年,內閣首輔翟鑾的兩個兒子同登進士,時人譏諷“一鸞當道,雙鳳齊鳴”。
萬歷五年,張居正的二兒子張嗣修考中榜眼。
萬歷八年,張居正的第三子張懋修考中狀元,同時考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大兒子張敬修。
張居正有六個兒子,有人作詩諷刺:“狀元榜眼姓俱張,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堅不去,六郎還做探郎!”
張居正未必泄題科舉舞弊,可正如現代有蘿卜崗,有時候想讓一個人上,是相當簡單的。
李顯穆自然會嚴禁這種手段出現,科舉取士,要取有真才實學的。
是以對三人語重心長囑咐道:“待時機合適,我會上書陛下,漸漸提高閣臣、以及三品以上大臣的準入門檻,以后的大明如果沒有皇帝特旨、或御前會議特殊同意的話,科舉考試成績不好,會影響做官上限,所以你們都要好好考。”
于謙眼中一亮,帶著深深的敬佩,向李顯穆叩首道:“小侄為天下寒門向師叔叩首,這是利于萬世的政策啊。”
李顯穆一挑眉,語中帶笑道:“看來師侄猜出我想要做什么了”
于謙肅然正色一字一句道: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王肅兄弟二人頓時肅然起來,于謙所說乃是東漢末年諷刺選官制度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