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舉作秀才的人,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臟。
被稱為是干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李顯穆朗然大笑道:“你果然聰穎過人,能見微知著,僅僅通過我的政策,便領略到背后深意。
正是如此啊,自洪武時代過去后,已經將近二十年,在永樂朝成長起來的官員,子侄都陸陸續續的開始科舉,也開始為他們在官場鋪路,寒門子弟在官場上又怎么能爭得過豪門呢
若是能從一開始就限制豪門子弟的為官上限,或許能讓寒門子弟多幾分機會。”
于謙本就對李顯穆敬佩不已,今日一見,更是覺得李顯穆之高風亮節,有古圣人之風采,李氏就是當今文壇頂級的豪門之一,可李顯穆卻關心寒門學子,如何能不佩服。
他覺得自己能進入心學的核心圈層,當真是幸運,他清平天下積弊的大愿,必然能夠實現。
在這一刻,于謙心中暗自道:日后師叔但有吩咐,我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過。”于謙躊躇了一下,有些糾結不知道該不該說,李顯穆發現后當即問:“師侄有什么想法便直接道出,這里沒有外人。”
“師叔,寒門學子恐怕考不過豪門啊,小侄是擔心師叔您的愿景會不會反而便利了豪門。”
于謙這番話放之四海古今而皆準,寒門基本上都考不過豪門,古代更是如此。
因為古代科舉是要考策論的,那些策略不是寫一些大而空的東西就能過關的,是要切實的對策,而一個寒門學子,他一生可能都沒有出過縣,手頭上的書籍也不多,他不懂衙門中的事務,也不懂天下的局勢,怎么可能比得過那些家學淵源的豪門子弟呢
歷史上那些出身貧寒的學子,除了極少數幾個真的超級天才外,實際上家庭情況都不是真正的農戶,而是小地主。
真正的農戶,光徭役就把他們拖死了,怎么可能供得起讀書。
其實于謙說完就后悔了,因為他知道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王肅嘆息一聲,道:“師弟,真正有天賦的學子足以沖破一切阻隔,那些有天賦卻不足的,考個舉人、或者三甲進士,也足以積累家財,為下一代積累讀書的資本,可能三代就能躍升了。”
說是這樣說,可誰都知道,哪里有這么容易,更有可能是第一代能考上進士,第二代就連舉人都考不上了。
李顯穆本來也是如王肅這般想的,可如今他卻沉吟起來,“于謙你這個問題問的好啊,我有了些新的想法。
之前先父改革科舉制度,搞出了分省定額制度,現在我有了新的想法,可能會再次大大改變當前的科舉制度。”
李顯穆越想越覺得可行,當即起身道:“不行,秋闈在即,我要立刻進宮面見圣上,今日先到此吧。”
于謙、王肅三人都有些懵,但也知道師叔必然是真的有急事,于是齊聲告辭。
李顯穆也匆匆出府,往皇宮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