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不能一直這樣下去。
臣建議從明年開始實行預算制度。”
“預算制度?”朱棣好奇,殿中其余諸人也都有些好奇的看過來,“什么是預算制度?”
“顧名思義,預算就是預先計算。”
“在年初時,各部都將今年的主要支出都列一個清單出來,比如工部要修什么宮殿,一開始就列在計劃之中。
從年初時,都將所有的開支都核算一下,合適的通過,不合適的擱置,那些明顯超支的砍一部分。
至于有天災等事,再特事特辦,走專門的資金。
如今一來,每年大致的開銷就一目了然。”
李顯穆的解釋很清楚,眾人立刻就聽明白了,說白了就是把一部分年末財政會議的步驟挪到年初。
目的是遏制無端的開支以及那些一拍腦門就上馬的項目。
可皇帝能同意的嗎?
有時候皇帝想要修個園子,那立刻就要做,但如果有這種預算制度,那工部的資金就不能隨意挪動。
朱棣陷入了沉吟之中,他所考慮的是,這項制度是否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資金被隨意上下其手的現實?
那些超出的開支中,若沒有人貪污,他是絕不相信的。
至于皇帝本身也會受到一點限制,他覺得是值得的,況且皇帝有內庫,很多時候本來也不依賴國庫。
“朕覺得可行。”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永樂八年開始,幾乎每年的開支都會超出,每年都緊巴巴的過日子,開源節流,要從根源上去做,顯穆你的這個想法就非常不錯。
從年初各部要花多少錢都計算好,這樣誰超支,又是在哪方面超支,超支多少,都清清楚楚的列出來。
諸卿覺得呢?”
皇帝已經同意,況且這件事找不到什么反對的點,核算每一件事的成本,本就應當做。
縱然心中有些不愿意,但也只能附和道:“臣等附議。”
這樣說著,眾人卻紛紛將目光從李顯穆身上掃過,才擔任戶部尚書三個月,就有了制度性的政策創新。
這就是陛下讓他擔任這一職位的原因嗎?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被視為現代國家標志之一的財政預算制度,正式在大明獲得通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