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寒門之事,他并不想參與,但如果李顯穆真的能說服他,他也愿意再襄助一把。
“大明和從前那些王朝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支撐皇權的力量不同。”
“從前的王朝,朝廷是控制不了地方的,在地方上有實力強大的地方豪強、百年望族,那些世家豪門占據著極多的資源,甚至能夠有限的對抗皇權。
于是中樞為了壓制地方,就形成了一整套的體系,用外戚等來制衡地方豪強。
可到了大明之后,形勢卻發生了改變,孝康皇后薨逝后,先帝選擇了將側妃呂氏扶正,而不是從當時還在的元勛豪門中再選擇一個人座位繼太子妃。”
孝康皇帝是朱標,朱標的太子妃自然就是孝康皇后。
張輔皺起了眉頭,他從前沒有想過這些事,可現在經過李顯穆提醒,卻反應了過來。
古代史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很低,一般來說,妾一輩子都是妾,在妻子去世后,都是選擇續弦,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才會把妾扶正,從風評來看,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而先帝是最為注重這些嫡庶宗法的,況且將呂氏扶正后,甚至會改變嫡庶關系,朱允炆就是通過呂氏扶正獲得了嫡子身份。
這里不得不說一句,很多人認為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朱允炆是庶子,因為朱允炆是在呂氏被扶正前生的,這是不符合中國宗法規則的。
中國古代宗法,從周朝開始,很明確的就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兒子的身份是否尊貴,完全看母親的身份。
正妻生的大于妾室,在皇室中,皇后生的大于妃子,不同品級妃子生出來的皇子,也各不相同,有的皇子因為母親身份太過于卑微,甚至會被歧視羞辱。
即便朱允炆曾經的確是低賤的庶子,但當呂氏獲得了妻的身份,朱允炆就會自動晉級為嫡子,他的統序明確是在朱允熥之上的。
那種扶正前為庶子、扶正后為嫡子的規定,實際上是東羅馬帝國的規矩,被稱為“生于紫室”。
所以將側妃扶正為太子妃的確是不對勁,張輔心中升起了幾絲好奇。
李顯穆接著說道:“這不是一個意外情況,而是先帝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了逐步消除后宮干政,于是開始從中低品級遴選未來皇后,若非圣上靖難,接下來朱允炆的兒子也都會選擇從中低品級的官員中遴選皇后。
太子妃是早就定下的且不提,岳父大人您看皇太孫的太孫妃人選,圣上從一開始,就不曾考慮過勛貴人家,按理說,以英國公府和皇室間的關系,早就應當和岳父大人商議此事了。”
“這有何前朝有和關系,不讓外戚干政,不是從宋朝就開始的事情嗎?”
“可宋朝勛貴武將不世襲!”
李顯穆振聲道:“宋朝對武將防范太重,而我朝則不然,皇室是信任勛貴武將的,多少文官稍有不法被舉報后就被奪官下獄,而又有多少勛貴,縱然有不法,圣上都將之按下去的。
公侯爵位世襲罔替,各級武官的職位都世襲罔替,這是前朝從來都沒有過的。
大明沒有宰相,皇帝和文官直接面對,這就注定要起沖突,況且治理天下誰也比不上文官,所以文官日后必然是勢大的,正如方才小婿問岳父的那句話,勛貴二代誰有才能?
是屢戰屢敗的沐國公,還是膏粱子弟的成國公,亦或在北征時損兵折將的淇國公,亦或者是保齡侯。
和內閣諸人比起來如何,和六部尚書以及那些翰林院里的年輕士子比起來又如何?和天下無數準備踏進仕途的士子比起來,又如何呢?”
自然是不如的!
不必李顯穆說,誰都知道,勛貴怎么比得上那些從無數人中廝殺上來的英才。
“可皇帝會相信文官嗎?”李顯穆淡然道:“皇帝是會相信和他搶奪權力的文官,還是一群沒有皇權庇佑就失去一切的勛貴呢?
皇帝會將禁軍、三大營交到勛貴手里,還是文官手里呢?
以大明非社稷軍功不可封爵的規定,以后還會有更多的世襲罔替的公爵出現嗎?”
這三個問題聽起來好似和今日所談之事沒有干系,可實際上卻點出了三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前朝皇帝之所以忌憚勛貴,是因為文官不如大明強勢,而這種態勢從宋朝已經開始了,皇帝的主要對手變成了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