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言奏。”
皇帝話音方落,李顯穆已然長身而立,肅然拱手。
眼見李顯穆竟然第一時間發言,殿中眾人不禁皆有些好奇,李顯穆很少先聲奪人,頗有謀定而后動、后發而先至的習慣。
“顯穆,你說。”
李顯穆理了理袖口的褶皺,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中肅然開口:
“陛下,南京國子監諸士子焚書之事,雖是首例,卻絕不會是最后一例,朝廷當謹慎處理,以安天下士子之心。”
“諸士子只焚毀四書章句集注,卻高舉傳世錄,說明其本身并未對朝廷離心,只是困頓于理學而不能寸進,是以并無大逆不道的心思。”
“士子談論時政是自古代就傳下來的風氣,如今朝廷之上,寒門法令爭吵的不可開交,諸士子乃是寒門子弟,切身所感受,于是對朝政有評論,再正常不過,且言語之間并未涉及陛下以及諸位高官公卿,足見其恭順守禮。”
“請陛下圣裁!”
朱棣沉吟起來,李顯穆所說的三條,大致核心思想,是認為這件事,屬于寒門士子在不斷地拉鋸焦躁中精神難以自持,于是對以吏部尚書蹇義為首的理學當家人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朝廷本身沒有關系。
在這場沖突中,朝廷本是置身事外的角色,沖突的雙方是寒門子弟和理學大儒,寒門子弟認為那些理學大儒是斷絕他們前路的奸臣!
那些所謂的“公平公正”完全不能服膺寒門子弟的人心。
朱棣若有所思的望了李顯穆一眼,一直以來寒門子弟并未有過要被傾瀉資源的想法,完全依靠科舉成績來排名,一直都是世人所認可接受的。
寒門子弟過去不能中舉中進士,只會覺得是自己能力不足。
可現在寒門子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蹇義等人這些年所說的“唯成績論公平公正”和李顯穆等人這些年所說的“應當考慮資源供給的真正的公平公正”,一直爭論不休。
從九天宮闕一直打到民間的各個戰場上,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辯論,基本上三分之一的七品以上官員都牽連其中。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可能認輸。
但辯論的核心本就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讓旁觀的人認可,繼而凝聚旁觀者的力量。
從如今的結果來看,這場大辯論是李顯穆獲得了勝利,寒門子弟做出這種事,明顯是心中有了極深的不滿和怒意。
不能讓朝廷替理學背鍋!
朱棣幾乎在瞬間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甚至都不用再聽其他大臣的想法,既然李顯穆獲得了論戰真正的勝利,那他自然要支持勝利的那個人。
在不涉及皇權的時候,皇帝幫誰,誰嬴;誰贏,皇帝幫誰。
“戶部尚書方才所說,諸卿可還有不同意見的嗎?”朱棣心中雖然有了決斷,但還是決定聽一聽其他人的想法,畢竟這是御前擴大會議,不是李顯穆的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