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言奏!”吏部尚書蹇義立刻高聲出列,眾人皆帶著莫名復雜的眼神望向他,心中不由泛起絲好奇和緊張,朱棣也不由坐直了身子,等著看蹇義要如何反駁李顯穆。
蹇義偏頭望向李顯穆,微微嘆口氣,而后對著皇帝肅然拱手道:“陛下,圣人說有錯則改之,無錯則加冕,乃是為圣人之道。
自永樂十七年末以來,朝廷上針對寒門法令之事,爭論不休,諸位大臣各執一詞,皆是為朝廷社稷所考慮,難分勝負、難言高低,恰說明,諸位大臣雖然理念不同,可終究都是為國考慮。
如今南京國子監中爆發了如此惡性事件,有些聲音認為應當嚴懲這些士子,臣以為不應當如此,這些士子并未做錯什么大事,也并非犯下不可饒恕的過錯。
臣建議讓這些寒門學子進京,傾聽他們的聲音,為了社稷安穩,或許真的應該實行寒門法令。”
轟!
殿中幾乎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望向吏部尚書蹇義!
殿中陷入了嫉妒的寂靜之中。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們方才聽到了什么?
和李顯穆在寒門法令上爭鋒相對兩年多的蹇義,竟然突然認可了李顯穆的想法,選擇了認輸?
讓這些寒門學子進京,不就是徹徹底底的不再阻攔寒門法令了嗎?
為什么會如此?
蹇義到底怎么了?
朱棣也以為自己聽錯了,“蹇卿,你說什么?朕方才好像聽到你同意了李顯穆的寒門法令。”
蹇義話說出口后也放松下來,將那些復雜的思緒收回,認真道:“臣依舊認為寒門法令不夠公平,也選不出真正的人才,但如今南京國子監中爆發了如此嚴重的事件,若是朝廷處理不當,必然引發士林動蕩,對大明社稷造成不利的影響,實行寒門法令,是最好的方法。”
在眾人瞠目結舌震驚莫名的時候,李顯穆卻很是安靜,他眼中迸發出精光,三年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認為蹇義算是個對手。
這一手以退為進,絕不簡單!
蹇義怕是已經看出來了,放開寒門法令是必然的事情,他若是再執著于此,甚至執著于治那些學子的罪,只會牽連更廣,如今迅速和寒門法令之事切割,才能夠保護住真正的基本盤。
有趣。
看來這次不能直接將吏部尚書趕下去了,讓他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再坐一段時間吧。
朱棣也明白了蹇義的意思,這件有些出乎他意料的事情打亂了一部分他的計劃,他強行平復了心情,又向其他人問道:“蹇卿所說,爾等都聽到了,如今戶部尚書李顯穆和吏部尚書蹇義所言一致,其余諸卿呢?”
寒門法令這件事,一直以來就是李顯穆和蹇義相爭,背后折射出的是心理之爭,其余眾人無論心中如何想,自然也不會說了,中立的人不愿意摻和寒門法令和心理之爭,其他人則大佬都選擇偃旗息鼓,他們也只能跟著沉默。
“既然諸卿都沒有意見,那就按照蹇卿和李卿所言,給天下讀書人一個交待。”
皇帝拍了板,其余眾人都再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