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真正在眾人面前逝去,眾人卻依舊不曾回過神來,恍若一切都在昨日。
“諸位,陛下駕崩,后事繁雜急切,該有個章程出來!”
李顯穆第一個收起了悲傷之情,他畢竟早就對此做了數年的心理準備,此刻依舊能保持理智。
朱瞻基不愧是朱棣親自教養出來的,立刻擺脫了悲傷的情緒,望著蹇義和楊榮,堅聲道:“老師說的不錯,逝者已矣,如今皇爺爺駕崩,大軍還不曾回京,稍有不慎,就是兵變。”
李顯穆矛頭直指二王,“陛下縱然駕崩,但軍中有太孫在,本該無憂。
可漢王和趙王都在軍中,漢王一向對儲位虎視眈眈,如今陛下駕崩,說不準他就會有什么別樣的心思,不得不防。
陛下臨終不曾召見他們,雖然沒有明說,但卻是對二人不放心,擔心影響皇帝位傳承。
此刻太子殿下不在這里,我們先要立刻派人回京城,讓太子殿下繼位,獲取主動權。
英國公是我岳父,我這就寫封信給英國公,曉以大義,請英國公到東宮去,拱衛太子殿下繼位,震懾一眾勛貴。”
朱瞻基聞言頓時驚喜,若是真能有英國公鎮在京中,那漢王也翻不起什么風浪來,“老師……”
“太孫殿下不必擔心,英國公一向忠謹,他知道大行皇帝心中唯一屬意的皇帝人選就是太子,必然按照大行皇帝遺愿而執行,我們所要防備的只有漢王狗急跳墻,所以……”
李顯穆眉目間顯出幾分厲色來,厲聲道:“所以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要瞞住漢王陛下駕崩之事,不能讓他在軍中鼓噪生亂,微臣建議立刻尋人去監視二王,若是有異動就直接扣押。
太子殿下的皇位必須要萬無一失才行。”
李顯穆所言頗有條理,一樁樁一件件讓人信服,朱瞻基當即點頭道:“扣押親王,這件事本宮來做,不過盡量還是不要走到這一步,能瞞則瞞。
回京報信的人讓誰去?”
皇帝駕崩的消息是絕對保密的,李顯穆看向楊榮,“太孫,子榮可托付大事!”
楊榮打了一個激靈,在李顯穆話音落下的瞬間,他就跪在了朱瞻基面前,“微臣愿往京城報喪!”
“好,那就有勞楊學士!”朱瞻基審視著楊榮,在場的人都是太子黨,可太子黨亦有高低上下,李顯穆毋庸置疑是最核心的成員,而楊榮就略顯外圍。
可今日他即將承擔重任,只來得及匆匆和李顯穆對視一眼,楊榮便急匆匆離開了帳中。
從頭到尾都幾乎沒有說話的蹇義,有些無奈的閉上了眼睛,李顯穆做的事情太過于嚴密,他甚至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這么關鍵的時刻,他竟然缺席,那未來的朝廷上……
“蹇尚書,您在朝中德高望重,擔任天官吏部尚書多年,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太子繼位后,還需要您坐鎮吏部,以使天下穩固,顯穆后生晚輩,也需要向您學習,日后共同輔佐太子,還望您不吝賜教。”
李顯穆的聲音突然傳到了蹇義耳中,蹇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敢相信,方才那番話,竟然是李顯穆說出來了。
要知道就在三年前,他們兩個還搞出了大明朝建立以來最激烈的黨爭之一,可現在李顯穆竟然這么放低姿態。
他也不是什么蠢人,幾乎瞬間就意識到,李顯穆感受到了他的失落和不甘,而在這個時候,若是他真的倒向漢王,將這里的情況如實告知,那必然將導致不利的結局。
李顯穆這是為了太子的皇位,而團結他,甚至為了太子能夠順利的登上皇位,他主動做出了對吏部尚書之位不敢興趣的政治承諾。
蹇義沉默了下來,腦海中卻仿佛有雷霆響徹,他是真的震驚到了極點。
“李尚書。”蹇義緩緩開口道:“以前我一直都覺得你能身居如此高位,縱然有些真才實學,可還是因為大行皇帝的拔擢,那么多的政治資源砸下去,以及強大的支持,讓你無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