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員的反應自然和京官不同。
在地方上,能拿到火耗的可不僅僅是官員,還有那些吏員。
但朝廷這一次所涉及的人,就沒有那些吏員了。
這也算是合理,吏員是賤籍,朝廷怎么可能給賤籍發俸祿,丟不起那個人。
這次收獲最大的實際上是縣令,朝廷給縣令的養廉銀級別是四品官。
其目的很明顯了,就是要“重縣令而壓豪強,重縣令而抑惡吏”。
總說皇權不下鄉,這次就是要加強縣令的權力,讓皇權能夠更加深入帝國的肌理骨髓之中。
大明有許多欺上媚下、慣從破家的要命縣令,但也從不缺立志要做青天大老爺的縣令,尤其是許多縣令,心中還懷著理想。
如今養廉銀制度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一個能夠控制縣中的機會。
這項制度的深遠影響,必然在日后慢慢展現。
此時的李顯穆正在兵部之中。
“樞臣,大寧總兵的拜帖已經送到,他的親衛說他去五軍都督府述職了,稍后就會來兵部述職。”
樞臣是對兵部尚書的尊稱,出自唐宋時主管軍事的樞密使一職。
地方總兵在平時接受五軍都督府、兵部的雙重領導,所以述職也要雙重述職。
如今又增加了向皇帝述職一項。
按照流程是先向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述職后,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分別向皇帝呈遞報告。
而后他再進宮向皇帝述職,相互交叉驗證,以防止他借著皇帝不懂軍事而忽悠皇帝。
李顯穆對大寧總兵相當重視,當初大寧衛還是他建言永樂皇帝保留下來的,若非大寧衛在,阿魯臺進入大明境內就不是小打小鬧了。
目前整個大明的戰略防御重心,都放在東部草原上,這里是黃金家族的地盤。
等了不多一會兒,便有兵部吏員走進匯報道:“稟樞臣,大寧總兵到了。”
“請進來吧。”
不多時,一個年約四十左右,身高八尺的漢子從外走進,皮膚一看就是久經風霜雨打的黝黑,走起路來龍行虎步,頗有威勢,雙手之上滿是厚厚的老繭,從外表看,就是一員猛將。
這便是大寧總兵朱榮。
他身份也頗為不簡單,出身貴族,是前任成國公的兒子,雖然只是個庶子,沒有繼承爵位,但從小就勇武過人,很得成國公喜愛。
入仕以后,憑借身份和能力,一步步走到了大寧總兵的位置,算是勛貴二代子弟中的翹楚之一。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