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認為造反的根由是什么?是百姓頑劣,還是官員無能?”
朱高熾毫不猶豫,“只有極少數是奸人所致,大多都是當地官員橫征暴斂,百姓民不堪命,于是揭竿而起。”
“普天之下都是這樣,如果能過好日子,百姓是不想造反的,安南能不斷的亂起來,歸根結底是有當地百姓支持。
臣研究過安南為何屢次暴亂,大多是因為朝廷官員過去后,虐待民眾百姓,人心不服生亂,后來換了兩位擅長治理的左右布政使,去年便稍好了些。
奴兒干都司的情況本質上和交趾是一樣的。
保證其統治穩定的關鍵就在于消弭造反的可能。
臣請陛下派出巡撫,到奴兒干都司去,將那些加入大明軍隊的女真首領、以及普通的百姓,還有生活在奴兒干都司統治范圍內的生女真首領、百姓,以及漢人的百姓、商人、武官、文官。
總之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都問詢一次,將他們的所思所想,對大明哪方面不滿,或者是有什么制度上的冤屈,都聽一遍。
聽取各方意見,如果其中真的有大明錯漏很大的地方,就及時改正,既然我們不可能真的把所有人都殺光,那為什么一定要和他們為敵呢?”
李祺聽著李顯穆這番話,腦子里面頓時想起了一個詞——協商。
充分接受來自各方的意見,并且相互交流將可消解的矛盾消弭,這就是重要意義。
有多少悲劇、慘案、敵視,都是因為交流出現問題而造成的呢?
“明達你這個想法,很新奇啊,朕方才仔細想了一下,歷史上竟然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朱高熾很喜歡李顯穆的這個提議,非常符合他對于大明天下的治理思路,那就是不打仗。
李顯穆輕聲道:“因為圣人說過,蠻夷畏威而不懷德,我輩讀書人矢志于教化四方,無論哪種想法,都太過于高高在上。
雖然天朝上國真的高高在上,可卻不該直接表現出來,就像是富貴的人瞧不起窮人,可直接說出來那就是結仇了。
窮人一直窮的時候便算了,一旦富貴起來不整死他豈不是白受屈辱了?
漢朝和唐朝的時候,從來不主動去教化,可蠻夷都主動歸附漢化,甚至有劉淵這種克己復禮,比漢人大儒還大儒的蠻夷酋長。
唐朝的契苾何力愿意為唐太宗殉葬,安史之亂時多少胡人大將給大唐賣命!
對待蠻夷的態度是一種手段,而且很多時候,比刀槍劍戟還要好用。”
說到這里,李顯穆望向立在旁邊的朱榮,朱榮臉上有些尷尬,畢竟李顯穆這些話好像是在說他們很沒用一樣。
“總兵不必多想,沒有武力作為依憑,那就是宋朝的下場,契丹人騎完女真人騎,女真人騎完蒙古人騎。
我說那些話,只是因為現在用武力所能夠做到的,就只是如今這些了,先帝五征蒙古,也只能做到現在這種地步。
難道我大明的軍隊,還真的能把深山老林里面的女真人都清剿干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