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中。
入殿參加廷議的諸臣都看到了皇帝緊鎖的眉頭,又望向殿中的眾人,一時都有些驚疑,不知道發生了何事,竟然有這么多人參加廷議。
大明廷議根據議題不同,參加的人各不相同,主持廷議的人也不同。
比如三品及以上高級官員的任命,通常由吏部尚書主持,參加的人大致是內閣、六部尚書、吏部侍郎以及吏科給事中。
但今日明顯不對勁,內閣六人、六部尚書、六部侍郎、諸寺長官、左右都御史、六科給事中、順天府尹、英國公、成國公、定國公,甚至還有宗人府的經歷,足足幾十個朝廷大員,人數再多點都可以直接開朝會了。
最不正常的是,太子朱瞻基在也就算了,皇帝朱高熾無論成年還是未成年的諸位皇子,竟然都在!
見人都到齊了,朱高熾也沒廢話,直接對李顯穆道:“明達,你來給諸卿講講今日之事吧。”
李顯穆便將先前和皇帝所商議的宗室之事,講給眾人,這下眾都知道為什么要把皇子們都喚來了。
但依舊難掩震驚,今日竟然是來商議宗室之事,在宗法制度之下,這可是真正捅了天的大事,可想到方才李顯穆所言,群臣也都明白為何皇帝這般重視。
朱高熾興致不太高,聲音有些低沉,“事情的原委便是如此,雖然如今還不是一樁禍事,但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既然現在還沒有嚴重到那等無可挽回的地步,現在就解決了它,否則日后尾大不掉,就不好做了。”
殿中眾人都不是傻子,既然發現有問題,那自然是越早解決越好,否則日后真的處理百萬宗室衣食所系,阻力之大,可以想象。
“既如此,諸部各自商議,稍有六部尚書、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呈上各部建議。”
李顯穆則召集兵部左右侍郎、五個內閣大學士以及宗人府一眾官屬商議。
眾人都知道李顯穆是說話最管用的一個人,一旦采納意見,很可能今日就能直接通過,是一份不小的功勞,于是紛紛建言。
李顯穆聽了兩個人的建議后,手指開始輕點,早已不是第一次開廷議的眾人,立刻知道李顯穆對這些發言并不滿意。
待兵部右侍郎說完后,李顯穆便暫時停止了接下來的發言,“我覺得可以稍微膽大一點,這些想法都太過于保守了,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是要一個,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
見眾人依舊沒說話,李顯穆又道:“不要怕什么祖宗成法,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這件事,就是因為祖宗制定成法的時候出了錯漏,既然如此,若是還要顧及祖宗成法而瞻前顧后,那什么事也做不成。”
有李顯穆的表態,眾人的膽子頓時大了起來,甚至大到李顯穆都覺得有些激進的地步,簡直堪比朱允炆削藩。
不過從這些人的試探表態中,李顯穆能感受到世人對宗室藏著的隱晦的厭惡。
他突然想到了曾經和父親聊過的一番話。
“穆兒,你知道為何我要讓李氏主脈走文官路線嗎?”
“還請父親為兒子解惑。”
“你感受到自古而來的,文人對外戚、勛貴、宗室的不屑以及厭惡了嗎?”
“史冊中有幸進列傳,兒子自然知道。”
何謂幸進,從宋朝開始,這個詞和小人聯系到了一起,李顯穆就是幸進之臣,只是后來自己洗刷掉了這個恥辱的名稱罷了。
所謂幸進,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就是“走后門進體制的公務員”、“4+4的醫學生”、“蘿卜崗大學招生”,是那種每每爆出新聞就必然引起極大公憤的人事。
古往今來并無不同。
幸進之人從古至今都受人鄙視,所以文官瞧不起世襲的勛貴,看不起僅僅依靠皇血的宗室,蔭庇得來的官前途有限,而唯有科舉才是正途,這便是對“血統”的反抗!
“對幸進的厭惡,驅動著一代代仁人志士,一點點的剝離著特權階級的特權。
從血脈貴族的世卿世祿,到以德、才選士,從世家、門閥到科舉。
蔭庇的范圍越來越少,蔭庇的官員地位越來越低,什么時候會停下呢?”
李顯穆當時不知道,現在也不愿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