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瀝瀝的一場雨,除去了京城的幾分入夏的燥熱。
不知不覺,洪熙元年已過去了三分之一,永樂時的痕跡大多已消散無蹤。
半年多以來,若說世道有何大變,便數卓然于滿朝之冠的李氏了。
這李氏如今共分三房。
大房一脈李芳復爵韓國公,任南京五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和魏國公一共鎮守南京。
若是文官從京城被派往南京,那自然是政治流放,可勛貴卻不然。
雖然遠離了京城政治中心,在南京卻是一等一的家族,據說兩家國公一到南京,便相互議親,其齊心之志,人盡皆知,一時無人敢攖其鋒芒。
只有登門求親、送女的人,絡繹不絕,俱是南京的高門。
這等顯赫的來源,路人皆知,一半來自于李忠文公,另外一半便是當今李氏族長守正公李顯穆。
當朝第一重臣,深受皇帝信任,內擔閣職,外履部務,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李忠文公一生,以家族覆滅為界,十年時間,短暫而輝煌,已然是相當精彩傳奇的一生了。
可比起他兒子李顯穆來,卻顯得壽命太短,自然不能比擬。
守正公李顯穆洪武二十四年生,深受太祖皇帝喜愛,洪武二十七年起便時常入宮受太祖皇帝教導,被太祖皇帝盛贊為“麒麟兒”。
永樂三年年僅十二就連中六首三元,其才華堪稱震鑠古今,十五歲入仕,永樂年間十八載,從先帝北征、又兩下江南,伏日本、開白銀、解海禁,巡撫山東平白蓮動亂,劍指文廟改天下一新,納心學于正統、又為天下寒門學子開路,一樁樁一件件,世人皆知。
在如今朝廷三品以上的袞袞諸公之中,守正公李顯穆年歲最小,只有三十四歲,可履歷卻最豐厚。
其余六部諸公皆是專職一部,內閣諸公則驟然數月之間拔擢,唯有李顯穆一步步累遷至此,資歷最厚、功績最重。
在官場之上,資歷、功績、圣眷,三者皆是最重之事,而李顯穆每一條都是頂級中的頂級,所以無論內閣還是六部,對他縱然是派系不同,可也沒人攻訐過他資格不夠。
李顯穆這種資歷和聲望,放在正常時期,那自然是沒問題的,但若是主少國疑之時,那可就不簡單了,甚至能主導一國命運。
朱元璋為何非要殺李善長,就是因為李善長有這樣的聲望、資歷和能力,而且很不老實,朱元璋又是極其多疑苛刻的人,這樣兩個人遇到一起,李善長豈有不死的可能呢?
而先帝朱棣和當今圣上就完全不同,李顯穆這般權重,亦沒有什么懷疑,洪熙元年四月十二時,便有朝臣上奏說,李顯穆兼任內外不妥。
無論皇帝還是李顯穆,都知道這件事乃是有人在試探,也可以說是赤裸裸的陽謀,離間君臣間的關系。
每一個權勢極重的臣子,都會經歷這一遭。
而且其中大多數時候,都是習慣性試探一番,一旦皇帝有絲毫松口的跡象,他們立刻就會沖上前來,如同禿鷲一般,將人吞噬干凈。
當初的韓國公府覆滅,雖然根本原因是朱元璋想動手,但直接原因也是那些大臣早就盯上了韓國公府。
而朱元璋算是順水推舟,沒有如同往常,將韓國公府保下來。
作為皇帝,其實根本就不需要去污蔑,因為法律極其嚴密,一座公府能顯赫無比,根本就不可能干凈,只要讓人去查,就一定有問題。
即便是現在的李氏,害人性命自然是沒有,但如果真的要雞骨頭里面挑刺,僅僅是李芳、李茂納妾之事,就能把家抄掉。
儒皮法骨,法家的法律從制定的那一刻,就是沖著遵守不了而制定的,嚴格立法、普遍犯法、選擇執法,皇帝的權威就在其中彰顯,這就是法家統治的精髓。
朱高熾做了二十年的太子,對這些自然清楚,他沒有絲毫猶豫,直接派人去斥責上奏的臣子,并且發配到了南京。
經此一次,朝廷對李顯穆的攻訐基本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