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群臣都陷入了沉默中。
“顯穆,你來執筆吧,朕念,你寫,先把遺詔留下,萬一朕有昏迷過去該怎么辦?”
英國公三人這才明白過來,原來過去數日,皇帝都在昏迷之中,而非僅僅是抱恙!
對外消息自然是為了瞞著漢王,而今日能來到這里聽遺詔的,都是最受皇帝信任的大臣,也是朝廷真正的頂梁柱。
李顯穆鋪好筆墨紙硯,朱高熾盯著頭頂的龍紋紗帳,他只覺魂靈仿佛已經上升到了九天之上。
腦海中浮現出無數的事和人來,在他這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有四個人,一個是他的父親永樂皇帝,一個是他的母親徐皇后,一個是他姑父李忠文公李祺,最后一個則是李顯穆。
父母不提。
李祺和他相處的時間并不長,但卻在他的底色上打上了厚厚的烙印,李顯穆則身體力行的影響了他。
他本就是仁德為先,在這對父子的影響下,他更加的仁德以及……
相當的摒棄太祖皇帝時期君臣相斗的作風。
殿中只聽到皇帝虛弱卻平靜的聲音自病榻上傳來——
“漢文帝曾經說,天下天下萬物萌生,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萬物的自然規則,有什么可特別悲哀的呢!
朕深以為然。
皇帝是這世上最尊貴的人了,天下的人將君王視作父親,皇帝的葬禮總是顯赫而又繁瑣,天下的臣民都要為之服孝,朕是很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在朕駕崩后,天下的百姓只需要服孝三日,皇子大臣只需要服孝七日,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朕本就不多的德行,便更要消散了。”
李顯穆將皇帝的口語換成適當的優美的言辭,這就是為什么擬旨的臣子,都要文辭優美。
“朕的姑父李忠文公曾經為朕講解古代的經典,他在講解孟子時,講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時,沉默許久,而后只說了不仁。”
皇帝說到這里,殿中又是一陣沉默。
這一段大部分儒生都知道。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很多沒文化的人,說都孔子向往周禮,用俑是不尊重祖先,建議恢復殉葬。
但這段話的前后聯系是非常緊密的。
在禮記中,也明確有記載,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那么什么是芻靈呢?
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后也。
周公對殷商文化的踐踏是非常徹底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殉葬被周公徹底的用束草而成的代替,而俑太像人了,距離活人殉葬只有一步之遙,所以孔子一看就直接開罵。
陛下說這些又是為了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