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甫立,以宣德為年號,明年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
無論心中如何想,歷史的車輪皆滾滾向前,不曾停歇。
仁宗皇帝的葬禮聲勢浩大,最終于九月葬入皇陵。
而在此之前,天下局勢就已然為之一變。
皇宮,宮道之上,楊榮和李顯穆并行,微微嘆口氣道:“守正公,如今新帝一立,朝廷以及地方立刻便人心浮動,洪熙年間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心思,再次浮躁起來。”
李顯穆了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的老臣難道能都在新朝得勢嗎?
新帝難道就不往諸部安插自己的親信嗎?
畢竟新帝可是從永樂年間就被封為太孫的,他有一整套的班底,正如同先帝繼位后,內閣眾太子黨一躍而起,新帝也有這么一批黨羽。
這些人下面也還有許多人,這些人是必然要奪取一部分權力的。
自古以來顧命大臣沒幾個有好下場,其中和皇帝的原因不太大,基本上都是政斗而導致的。
比如漢武帝安排的幾個顧命大臣,就斗的非常慘烈,只剩下了霍光一人。
李顯穆沒太在意,只淡淡說了一句,“相互爭斗乃是本性,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要在其中把好關,不讓爭斗涉及到天下即可。”
楊榮見李顯穆不太在意的神情,躊躇了一下后低聲道:“守正公,昨日我在華蓋殿當值,陛下有意換一個左都御史。”
李顯穆一怔,如今的左都御史是心學派的巨擘鄭歡,先后擔任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后來被調任左都御史,主管監察,一直都是李顯穆最得力的政治盟友之一。
如今皇帝竟然想要調走。
李顯穆轉念一想,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可以監察百官,歷來都是朝廷中僅次于宰相的重要權位。
新帝一下子瞄準了這個位置,便是為了握住一把對百官的刀,這是為了收權,再加上錦衣衛和東廠的動作,不得不說,皇帝的思路很清晰。
二人并行在宮道上,李顯穆安撫道:“新帝剛剛登基,替換一部分舊臣乃是應有之意,說不破天去,鄭歡沒被先帝臨終前召見,自然便要動他,我看不光是他一人。
今日進宮后,京中以及天下的局勢便是要大變。”
事實證明,他們都沒想錯,朱瞻基的安排來的很快。
今日入殿中的是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以及左右都御史,左右各自坐著,一共是十三個人,全部都是正二品的大員,任何一個抬出來,都是大明官場上,響當當的人物。
“子榮,守正公不是和你一起來的嗎?怎么不見他?”
楊榮往后邊瞟了一眼,“守正公先被陛下召見了,大概稍后會和陛下一起入殿吧。”
聽到李顯穆被單獨召見,在場眾人反應各不相同,心中自然都有羨慕之心,知道皇帝對李顯穆還是信任,畢竟是帝師,又是關系親近的長輩。
但同時眾人也都微微帶起了些凝重之色,心知今日的朝會怕是沒那么簡單,皇帝竟然要先和李顯穆通氣,而非直接說于眾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