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殿中。
朱瞻基身邊侍候的宮人都出了外間,殿中只有李顯穆和他兩個人。
“老師有話要和學生說?”
“如今先帝諸事都算是做完了,陛下對為皇之事也漸漸熟悉,臣今日在這里,是想要問問陛下,想要做個什么樣的君王,又對自己未來的執政生涯有什么展望呢?”
朱瞻基聞言有些疑惑,“自然是做個明君。”
“明君很多,各有不同。
陛下是想要做漢文帝那樣的明君呢?還是唐太宗那樣的明君呢?
是我朝太宗皇帝那樣的明君呢?還是先帝那樣的明君呢?”
李顯穆笑著問道:“陛下是想要開疆拓土,還是注重文治民生。
是想要將如今大明的各項制度堅持下去,還是要改革為大明后世留下獨屬于自己的具體的制度。
是想要做些大而化之的貢獻,譬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是想要具體做一些千百年后都清清楚楚會被記住的事呢,譬如太宗皇帝遷都北平,譬如太祖皇帝重修長城萬里。”
李顯穆說的很是輕松,可朱瞻基的臉色已經凝重起來,這是從未有人提到過的事。
每一個皇帝都會被教育著做一個明君,可從來都沒有人說過到底什么樣才是明君,好像那些古來賢明的君王,各有不同。
“老師覺得哪種更好呢?還請老師教我。”
李顯穆稍微挪動了下身子,舒緩下筋骨,而后淡淡道:“依我的看法,那就要看王朝當時的主要矛盾,明君便是能解決矛盾的人。
秦漢之交、隋唐之交,這種一個經歷了長時間戰亂,天下已然破敗不堪的時期,人心思定,百姓渴望安定,國庫空虛,國力疲弊,那自然就要休養生息,漢文帝為最上等。
待國庫充盈,民間長久安定,而外部有威脅時,便要主動出擊,擊垮外部的威脅,以保護政權,漢武帝前期,經過文景之治,府庫充盈,而匈奴威脅日漸強大,于是果斷出擊匈奴。
唐太宗時期,因為隋煬帝導致天下大亂,人口從五千萬銳減至一千萬,大片肥沃的土地無人耕種,國家疲弊不堪,所以當務之急是恢復生產以及人口。
所以唐太宗主抓文治,盡量慎戰、少戰。
同時,唐初面對的外部威脅也非常大,唐太宗抓住極小的窗口期,一舉解決外患,但他很是清醒,對外的戰爭是為了讓國內有穩定的發展恢復環境,所以武功極盛的唐太宗并沒有走上窮兵黷武,不斷征討的結局。
反面的例子便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后期,在國內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的情況下,依舊遵循前道,于是有亡毀之禍。
所以,做事不能因循守舊,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矛盾,而皇帝以及大臣,便有不同的職責。”
主要矛盾!
這四個字一出來,就讓人覺得振聾發聵,而解決主要矛盾就能讓天下大治,朱瞻基用這個理論略微一推算,便發現歷史上很多事都有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