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間的談話有了一個極好的開端,朱瞻基認為這是一場有效的談話,在這種氛圍中,他更容易接受建議。
李顯穆趁熱打鐵,正聲道:“在稅法外,朝廷最重要的便是政治制度,大明以前的歷朝歷代,有過各種各樣的制度,其中各有優點和弊端。
但以臣所見,無非便是放權和集權之爭,為了讓地方能應付突發事件,比如內地造反、比如邊疆防御異族,便必然要放權,但放權太過必然生亂,放給外人就是唐朝藩鎮之亂,放給宗室就是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集權太過也不行,宋朝收權太過于是每逢敵必敗,就連西夏這么一個撮爾小邦都能騎在頭上,內部也是造反頻頻,不能制止。
大明該實行一個怎樣的制度呢?
太祖皇帝給出的答案是極度集權,廢除宰相,權歸圣上,由皇帝統攬一切,在地方上則三司分立,大肆分權。
洪武初期,大明剛剛建立,還有眾多前朝余孽以及戰亂時期的匪徒蠢蠢欲動,這般布置無可厚非。
但到如今,大明的統治已然平穩,于是朝廷決意在地方上設置巡撫,統管布政使司之中,除軍權外的一切權力,這便是認為太祖皇帝所布置已經過時。
內閣制度之所以出現,也是因為太祖皇帝廢除宰相后,朝廷的運轉出現了問題,甚至難以處理朝廷龐大的政務,而推出的。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朝廷上、在府縣之中,還有許多制度問題都沒有解決,這是陛下首要所要考慮的問題。
臣思慮后的建議,是先集權而后在集權之內分權。”
朱瞻基邊聽邊點頭認可,巡撫制度的出臺,便是三司分管制度的失能,內閣制度的出臺,則是因為朝廷的中央政務處理太過于低效、混亂、錯漏百出。
“先集權?集權再分權?老師詳細講講。”
“從永樂年間開始,臣就提出過一系列的建議,比如從中央派出巡撫監察諸省,既而形成了定制;將鎮守邊疆的總兵相互調遣,以防止他們在當地擁兵自重;包括分拆諸省,拆解那些實力強大的布政使司。
這一系列的政策實際上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削奪地方的權力,讓朝廷凌駕于其上,只有日常事務交在地方手中,將真正的大權收歸在朝廷手中,使地方萬事仰仗于朝廷。
于是地方便不敢對朝廷升起反抗之心,這就是先集權。”
李顯穆清晰的講著自己的規劃,“這些權力收在朝廷手中,便是收在陛下手中,陛下是一切的中心,所以這么做,陛下所能影響的人和事都會變多。
但如此多的權力集中在朝廷手中,朝廷就要能處理,否則最終必然會回到地方手中,這是權力的本質。”
朱瞻基聽的眼睛一亮又一亮,沒有一個皇帝對更多的權力不感興趣的。
“陛下要想處理那就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如同太祖皇帝那樣,先要有極高的天賦,而后便是非常的勤奮,每日早早起床,一直處理到深夜。
但恕臣直言,臣是知道太祖皇帝有多么天才和精力旺盛的,那種人是萬中無一的,而且即便是太祖皇帝,處理的事務也不盡如人意。”
“是啊。”
朱瞻基立刻搖搖頭道:“太祖皇帝乃是異于常人的神人,那里是后輩子孫所能及得上的。
朕有內閣襄助,每日面對那么多的奏章,都疲累不堪,更別提乾綱獨斷了。
況且哪一朝哪一代沒有幾個昏君、庸君呢,指望每一個皇帝都那么勤政,簡直就是玩笑。
還是直接說第二個辦法吧。”
說這話的時候,朱瞻基有點心虛,因為他自己也是愛玩的那種,讓他像太祖皇帝那樣勤政,那還不如殺了他。
沒當皇帝不能享受,當了皇帝還不能享受,那這皇帝不是白當了?
“第二個辦法且容臣賣個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