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理論上六部都不是內閣的下屬部門,各部尚書、寺卿,是可以直接越過內閣和皇帝商量的,但那都是特殊情況,畢竟他不可能事事和皇帝商量,那冒著得罪內閣的風險就沒必要了。
皇帝雖然說了有話直說,但光祿寺卿還在殿上跪著呢,誰要是真的相信了,那就是傻了。
即便是李顯穆的反對派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出聲。
他們剛剛才在票擬之事上失利,還沒有緩過氣來,若是再在這件并不核心的事情上損失慘重,那后面面對李顯穆就更沒有還手之力了。
況且這件事傷害更多的是中下層官吏,因為貪污一定是整個鏈條,現在是每個人都拿的少了。
他們這些頂級的官員,有各項收入其實還好,正如當初火耗歸公,損失最慘重的是胥吏,得利的反而是他們官員。
李顯穆作為政策的提出者都不擔心被罵,他們又有什么值得擔心的?
這樣做完心里建設后,一個個官員用各種角度說沒有問題。
朱瞻基心中雖然滿意,但還是耐住性子又問了兩遍,見群臣依舊認為沒有問題,這才緩緩點頭,“朕也覺得沒問題,看來你我君臣所見略同。”
殿中眾臣眼皮一跳,心中有些吃驚,這皇帝怎么還釣魚呢?
就連李顯穆的眼皮都抬了一下,有點無語。
“士奇。”
楊士奇應聲,“在。”
“這件事朕交給內閣,稍后你輔佐老師,再加上其余諸位閣臣,將完整的政策寫出來,三日后交給朕大致的初稿,朕要批閱一番。”
“臣遵旨。”
這么一件對大明而言,堪稱重大的事件,就在這寥寥幾語之間,被確定下來。
讓人恍然。
在太祖時代,這種事都是在大朝會上討論的。
可從永樂時期以來,大朝會就越來越流于形式,幾乎所有事,都是在小團體間商議后就施行。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李顯穆。
于是,李顯穆的權柄愈重!
————
從財政預算制度開始,大明王朝的財政制度開始一步步脫離傳統王朝的框架,向現代化國家的財政制度轉變,專款專用這又一強有力的制度,顯著改善了大明王朝自永樂二十一年以來,漸漸走向敗壞的財政,且在一定程度上短暫遏制了貪污的苗頭,這是大明王朝在現代化政治制度上的又一次探索,而這樣的探索,在李顯穆執政時期,還遠遠不是結束。——《大明歷年年末財政會議》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