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是李景孝也能‘封狼居胥’,對隆德帝來說,就是史書上濃濃的一筆功績。
同時也證明大周的武功,不比前明差。
所以朝廷上反對封李景孝國公的人,理由再多,也沒法完全否認李景孝的功績。
至于他鑄京觀,罵他的人再多,心里羨慕的卻更多。
最后還是太上皇站出來,同意了皇帝的決定。
而且李景孝帶回來了近三萬匹的戰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是用錢來算,這三萬匹戰馬,至少也值錢兩百萬,甚至三百萬兩銀子。
而且李景孝當初擊殺的韃靼人首領中,就有個萬戶長,其他的千戶長、都統、章京和部落首領死的就更多。
反正只要成了李景孝攻擊的目標,他是一個都不留。
剛進草原時,攻擊部落還會留著婦孺,可進了草原腹地,那是一個不留。
可以說,經過李景孝這次的清剿,草原上已經傷筋動骨。
太上皇心里有再多的顧忌,第一個想到的是防備草原打著報仇的旗號,過幾年又南下。
而且封李景孝興國公,但兵權卻基本沒給。
說白了,給你個極高的爵位,卻沒給相匹配的軍權。
而且既然開國時,已經有四個異姓王,還有一門雙國公的賈家。
給李景孝個國公身份,在太上皇眼里,就不再是太過難以接受的事。
當然未來李景孝再立功,就只能賞賜他一些錢財,相信以李景孝的聰明。
能明白他自己已經升無可升,賞賜太多,他反而會不安。
甚至給他更大的軍權,在李景孝眼里,說不定是想對付他的預兆。
李景孝也確實不想當什么大周軍方第一人,既然不想當皇帝,要那么多的兵權做什么?
免得自己不安心,皇帝和太上皇也不放心。
迎接的隊伍一路進了京城,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李景孝,對城內道路兩邊,不斷對自己歡呼的百姓,那是基本上都不理會。
只顧著和皇帝一路聊著這次北征的事。
百姓擁戴,自然是極大的榮譽,但對李景孝這種剛歸來的統兵大將來說,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不過他也沒一直板著臉,還是偶爾會向百姓揮揮手。
但更多的,還是和隆德帝說著草原上的事。
仿佛和隆德帝講解這次的經歷,才是最重要的。
免得一直板著臉,不和百姓有任何交流,就顯得太刻意。
而且他才16歲,這么年輕就心思深沉,反而更容易讓人警惕和忌憚。
果然隆德帝偶爾看到他,因為聽到有人呼喊‘大周萬勝’,也會轉頭看過去和對方揮手。
隨后自己只需要問一句,李景孝立馬詳細的給自己講解起來。
一看就知道,在這小子心里,自己這個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這讓隆德帝更滿意了。
進了皇宮,隆德帝帶著他去了大明宮見了太上皇后,自然又是一頓夸和試探。
李景孝主打一個謙虛,功勞全是將士們用心和拼命,還有太上皇和皇帝的信任,最后一點點運氣,才有了這次的勝利。
太上皇比隆德帝難忽悠,但老頭年紀大了,很多事情比隆德帝看得更明白。
這個年齡的李景孝,即便有人說他造反,太上皇第一個不信。
而且李景孝在朝堂上沒根基,地方上更是毫無關系。
說他造反,告密的人才是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