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會造反,又明顯不貪權,李景孝的威脅度,就遠遠沒有九邊那些統領幾萬兵馬的大將們危險。
甚至可以說,把李景孝留在京城,反而能震懾邊軍那些大將們。
所以太上皇對李景孝的態度,明顯很是和善。
這讓隆德帝在心里不由腹誹,暗道自己這位父皇,還真是霸道。
現在都一心修道了,卻還是想把所有軍權都抓在自己手里。
好在李景孝雖然年輕,可到底還是心向著自己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
這么一想,看李景孝就更順眼了。
看的太上皇不由在心里嘆息一聲,這個兒子當初就不是按照皇帝的標準來培養的。
所以到底還是缺了些帝王心術。
看一個人順眼時,怎么看都覺得對方極好。
卻不知,他這種態度,對他自己和臣子們都不是好事。
隨后直接封賞李景孝為興國公,正式上任五軍都督府右都督一職。
不過副總兵的任命,既然仗已經打完了,自然就沒了統兵在外的資格。
李景孝無所謂。
甚至就連殿前司副都指揮的位置,他其實都已經不想要了。
不過李景孝不想當,皇帝第一個不答應。
即便他什么都不做,甚至和皇后親弟弟,也就是殿前司都指揮使曹伯年一樣。
成天不去衙門報道,也不去宮里打卡上班都無所謂。
只要李景孝還是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兼馬軍統領,對外和對內都是一種威懾。
順帶著,升了個從二品的鎮國大將軍。
這種勛官實際上沒什么用,也就是增加了俸祿和榮譽。
其他的官職不變。
李景孝無奈,只能向皇帝建議,殿前司馬軍因為從當初的1千騎兵,增加到4500人。
干脆設置四個指揮使。
升殿前司馬軍‘領班都虞侯’湯志杰、常瑞為指揮使,分別統領900重騎兵,1600輕騎兵。
從輕騎兵中選拔100人加入到重騎兵對,恢復到重騎兵1000人的編制。
再升牛展鵬和陳鴻升為指揮使,分別統領2000輔兵改變的輕騎兵。
反正牛展鵬和陳鴻升在草原上,就一直統領著雇傭而來的韃靼、女真和塞北漢人組成的輔兵隊。
太上皇和皇帝一看就知道,李景孝這是分權出去,他自己甚至都不直接掌握任何一支騎兵。
明擺著就是擔心自己會被猜忌。
太上皇笑著看了眼皇帝,殿前司是皇帝直屬近衛,和侍衛親軍司合稱御前兩司。
兵員數量,之前殿前司1千馬軍,2千步兵,加上侍衛親軍司的5600人,一共8600人。
李景孝帶著4500戰兵和3000后勤兵回來后,一下子就漲到了16100人。
而且李景孝這7500人,可都是有實戰經驗和精銳。
可以說,太上皇這次的讓步確實很大。
隆德帝聽完就臉色一喜。
但他沒完全同樣李景孝的建議。
四個馬軍指揮使沒問題,每人也只統領1千人。
李景孝這個都指揮使,還是管著那900重騎兵,補齊了人數后,恢復到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