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你不顧謀主林忠的再次勸諫,率領十五萬替天教眾,從晉陽出發,前往冀州,準備為吳二和死去的教眾復仇。】
【可以說,為了這一戰,你幾乎拉出了你所有的兵員。】
【并州大部分地區為之一空,原先稍有起色的耕地再次荒蕪。】
看著這條消息,吳信嘆息一聲。
眾所周知。
他從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這點可以從之前的模擬中也可以看出來。
缺點太多,有點小聰明。
但卻沒有一個冷靜的頭腦,也異常固執。
認定了一件事之后,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重視親近之人,很少權衡利弊。
所以,他其實并不適合當一名君主。
主不可怒而興師的道理他不是不懂,但他就是忍不了。
好聽點,快意恩仇。
難聽點,沒腦子。
但如果要說“自己”做錯了。
也不盡然。
畢竟“自己”也并非真就一怒之下做的決定。
而是也有一定的考慮,一定的謀劃在內的。
或者說。
吳信其實感覺模擬中的“自己”雖然和自己大部分情況都相同,但還是有著一部分區別的。
也許…
這可能是“他”本身的經歷所造就的。
【朝陽高升,并州的北風依舊苦寒。】
【官道之上,連綿不絕的旌旗在你的身后的飄揚。】
【你牽引著戰馬,即使身處在萬軍之中,心中的思緒卻反而更加雜亂。】
【壺關一戰,數萬教眾以身殉命,二弟身死。】
【這讓你憤怒至極同時,也讓你明白在大夏衰弱之下,那隱藏在其身后,士族實力的冰山一角。】
【更別說右北平雖然大勝,但夏軍那猶如疾風浪濤一般的攻勢,卻依舊深深地銘刻到了你腦海中,難以忘卻。】
【如若不是夏軍統帥蘇婉清無能,你也不敢肯定自己能否獲得最終的勝利。】
【你心有隱憂。】
【替天教真的還能再次扛住大夏再一次進攻嗎?】
【也許能,也許不能。】
【但替天教是真不能只盤踞在并州了。】
【而這才是你真正不顧謀主林忠勸諫的原因。】
【并州窮苦,就算再怎么發展,也必定不可能以一州之力抗衡天下。】
【而現在大夏中央混亂,司隸亂成一鍋粥,他們無心注意你,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你必須盡快拿下一塊富庶之地,才能讓星火燎原。】
【而司隸雖然是最好的選擇——】
【關中之地,沃野千里,龍興之地。】
【但你這個“叛賊”卻與司隸的叛賊有著本質的不同。】
【你無法肯定你的突然舉兵司隸,是否會引起天下震動,群起而攻之。】
【因此,思索再三,你最終還是決定進攻冀州。】
【冀州,天下九州之首,富庶異常。】
【吞下他,便可手握并、冀兩地,在攻青、幽,便是橫大河之北,坐擁產糧產馬四州之地,以此爭鋒,有誰敵之?】
【更何況,吳二和教眾們的犧牲,也給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借口,讓你的進攻又看起來那么的理所當然。】
【想到這,在馬蹄聲間,你有些恍惚。】
【“大哥!”】
【好似乎吳二依舊在你面前,朝著你拱手。】
【這讓你胸前驚雷涌動,憤怒的同時也有些羞愧。】
【你們共進退十載,怎么可以這么想,利用其…】
【可很快,你又清醒了過來。】
【畢竟在前世,百萬黃巾起義,邀九州黎庶,內外懼起,八州迸發。】
【可終究不過一夢華胥,黃粱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