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伴隨著你的“夸大其詞”傳遍冀州。】
【冀州士族豪強們紛紛震怒。】
【因為在他們眼里這反賊是何等的狂妄?】
【才膽敢說出——巨閥鴻勛皆伏誅,這等話語?】
【畢竟這儼然就是沖著他們命來的啊。】
【尤其是在次日聽聞井陘在一日之內,也陷落的消息后,他們更是勃然失色。】
【紛紛開始了走動,暗中聯系交好之族,尋求對策。】
【“朝廷混亂,無法管控地方。”】
【“而今賊勢兇猛,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難道百年基業真當要交于賊手?”】
【尋求自保,怎么自保。】
【這是他們心中現如今唯一的疑問,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消息落下,荀瑾瑜面前,一幅又一幅的畫面流轉。
【冀州之地,官道之上。】
【無數馬車急馳,席卷塵埃。】
【定眼一看,馬夫揮鞭之際。】
【華麗服飾之人掀開帷幕,眉頭緊鎖,面露憂色。】
【城池府邸之內,推杯換盞。】
【頭巾儒袍,面色嚴肅,揮斥方遒。】
【官府之處,烏紗帽下,行走之間,官袍擺動,步履來回。】
很好。
眼見如此,荀瑾瑜也明白她假借吳信之口,編寫的詩句,對士族豪強進行哄騙的計策,進行的很成功。
而之所以她要這么做,也是因為她了解士族和豪強的秉性。
明白他們可都是那種不見兔子不撒鷹,家族利益為上,國家利益為下的主。
想讓他們團結一致,很難。
所以只有真正大禍臨頭,要家族破滅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團結一致。
不然如果只是吳信打過來的話,他們也真不一定能團結。
畢竟能傳承許久的世家都不是蠢貨。
總有投機客的。
尤其是那些小一點的家族。
單單吳信打過來的話,說不定他們會有人覺得打不過,琢磨著大不了財產田產給了,加入吳信,保住家族傳承就行。
或者直接當個帶路黨,賭一把。
吳信能成,說不定他們還能更進一步,把失去的一切拿回來。
輸了,只要做的好看一點,那也沒有什么損失。
以后朝廷打過來…
“陛下,我們其實忠心耿耿,是被賊逼的啊!”
失去的照樣能拿回來。
更別說朝廷還要靠他們治理地方,只要不是蠢的當眾說宣誓效忠反賊,出大力打官兵,一般都會讓他們放點血,從輕處置。
而荀瑾瑜作詩防的就是這點。
即便這種概率很小,但也由不得她謹慎。
畢竟吳信這次模擬在并州可不是像以前一樣直接對士族豪強們趕盡殺絕。
反而還是有所留手的。
更別說,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好處。
而作詩逼士族豪強們團結一致的第二點好處。
也即是士族豪強們團結在一起了。
想一同抗敵。
那么自然會選擇一個號召力強的家族當領頭人。
不然一起抗敵沒首領帶領,或者沒一個難以服眾的人,又談何團結?談何抗敵?
所以…
這個人選是誰?
這點不必多說。
作為冀州最大,根基最深的家族,長安荀氏首當不讓。
而荀氏首當不讓。
那么盡管屢敗,但頂著荀氏繼承人身份的荀瑾瑜自然也理所應當。
畢竟荀氏族長在司隸。
而冀州刺史荀固安又身死。
那么你們不推薦他們兩者聲望之下,身為繼承人的荀瑾瑜又能推舉誰?
更何況這也是禮法問題。
家族中,“嫡長子”就是為所欲為。
袁紹袁術那種例子終究少見。
只能說袁術不爭氣,聲望沒袁紹高。
(吐槽一下,而且袁術長的也沒袁紹好看,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古代也看臉。)
因此,這就是荀瑾瑜謀劃中的第二點好處。
成為盟主,她自然也能統帥全局,把冀州的士族豪強們擰成一根繩,利用他們的力量用以抗擊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