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于你們大明而言,之前素有仇怨,你并不待見他們。】
【再加上你自己異兄弟和中央官吏們也覺得高句麗不講信譽,畏威而不懷德,也是時候找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教訓——展開軍事行動,給予他們一次狠狠地回擊。】
【這不僅可以威懾這些小國,也可以讓大明現在的影響力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有理,同意了這個建議。】
【大明中央開始商討出兵事宜。】
【而倭國,你則只是單純的用“長的矮丑”不想見為理由,讓其使臣回去讓他們所謂的“首領”再派一個過來。】
【畢竟,根據大明多方面從往來商賈收集的消息。】
【這倭國所謂的“首領”和其下各地區的諸侯,似乎都控制著或大或小的銀礦。】
【這讓你有些猶豫。】
【因為隨著大明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賈涌入和再遠地區的國家接入交流,已經出現了貨幣短缺的問題。】
【銅錢,受限于產量不足已經開始不足以支持日益增長的貿易需求了。】
【而在大宗交易上,那些外來商賈也更青睞于用銀和金來交易。】
【大量青銅的流出與白銀的流入使得大明可能需要調整一下原有的貨幣體系——推動白銀貨幣化。】
【但銀礦,大明明顯不足。】
【而依賴于外部的流入的話,時間又需要很長。】
【所以,要想快速完成貨幣改革的話。】
【你可能需要銀礦或者他人的無私奉獻。】
【所以,你決定———】
【解決完高句麗后,便找個合理的理由,讓倭國無私奉獻一下自己的銀礦。】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個倭國。”
看到這,吳信陷入沉思。
因為其實以上都是他找來說服“自己”的理由。
畢竟自己現如今明顯還是傾向于內部發展,而不是起軍事戰爭,以致天下太平為首要目標。
不然也不會和那么多小國家、部落直接建立外交關系了。
要知道,小的部落真就幾千人。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換吳信來,覺得還不如滅了省事。
甚至要不是自己主動插手。
吳信感覺“自己”和高句麗和倭國都能建立和善的外交關系。
但…他是不同意的。
因為高句麗,老朋友了,不說也罷。
可倭國。
雖然不清楚這個架空的模擬中,他是不是那個倭國。
反正之后先打了再說。
打對了,舒坦。
打錯了…
那就打錯了唄。
反正都叫倭了,能是什么好東西?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