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物理實驗中心的很多區域不向“游客”開放,所就返回了北京。
接下來三天,紀佑國把時間都花在了潘云生送來的絕密資料上。
新技術對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最為巨大。
陸海空三軍中,獲益最多的不是公認世界第一的共和國陸軍,而是共和國國防力量中最弱小、最需要支持的海軍。
海軍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剛剛下水的“共和國”號航母。
確定建造中型航母之后,共和國一度計劃建造3,甚至為后2取好了名字,分別為“華夏”號與“炎黃”號。
新技術問世后,紀佑國力排眾議,決定只建造“共和國”號,同時設計第二級航母。
取消后2的建造計劃,主要就是“共和國”級航母的設計在2011年前完成,沒有廣泛采用在20111年之后出現的新技術,如果對后2進行全面改進,工作量非常巨大,還不如重新設計一級新航母。
“共和國”號采用的最重要的新技術就是電磁彈射器。
到20133年,共和國已經在蒸汽彈射器上投入了近20元的研制費用。復合蓄電池問世,解決了電磁彈射器的電能儲備問題。紀佑國在這個時候根據海軍司令英常徽上將提交的報告做了一個既大膽、又正確的決定:蒸汽彈射器的研制工作暫時終止,將所有前期科研成果移交給剛剛成立地“電磁彈射器項目組”,增加研制經費,力爭在3年內攻克與電磁彈射器有關的重點科目,在航母下水前完成電磁彈射器的研制工作。
根據這一決定。“共和國”號沒有采用躍飛甲板。
雖然電磁彈射器地研制進度比紀佑國最初制訂地計劃地晚了一些。但是趕上了航母地建造進度。完全能在航母建成前研制成功。
最先提出加快新航母設計速度地也是英常徽上將。
雖然采用電磁彈射器之后。“共和國”號地作戰能力超過了英國海軍地“伊麗莎白女王”號與法國海軍地“戴高樂”號航母。比俄羅斯地“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強大一倍以上。但是受到排水量地限制。總體作戰能力只有“尼米茲”級航母地一半。
從近期看。“共和國”號足以滿足國家戰略地需要。
問題是。航母不是一般地武器裝備。不但建造費用具各類武器之首。全壽命服役時間在年以上。很多國家地航母甚至服役了60。
年之后,“共和國”號還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地,別說年,20年之后“共和國”號就必將落伍。
2014年,英常徽在提交給紀佑國的《海軍遠景發展規劃報告》中明確提到,共和國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建造排水量在7萬噸以上,載機數量超過75架的大型攻擊航母。
這份報告讓英常徽成為了“共和國的馬漢”。
紀佑國在同年批準了新式航母的前期研究與設計工作,只是沒有批準建造計劃。
雖然通過分析從俄羅斯購買地“瓦良格”號,設計與建造“共和國”號,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航母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與工程師,但是在當時地情況下,共和國既沒有需要,也沒有能力建造大型攻擊航母。
直到2015年底,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后,紀佑國才批準為建造大型航母做準備。
這次,發揮關鍵作用的仍然是英常徽。
遠征印度洋地特混艦隊在實戰中暴露出太多的問題,原因無二,沒有航母——特別是能夠確保制空權地大型航母——特混艦隊的作戰行動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特混艦隊一直在岸基戰斗機的掩護范圍內活動,無法深入遠海。
對付印度西部艦隊的戰斗中,擔任主攻任務的海軍航空兵的重型戰斗機不得不飛行數千千米,前后三次空中加油,僅動員的加油機就有12架之多,對同時展開的空中打擊行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為主要制海力量的特混艦隊不但沒有成為主攻力量,還扮演了“被保護者”的角色。
如果有一艘攻擊航母,結果將完全不同。
對付印度海軍尚且如此,對付更強大的敵人,結果會怎么樣?
這份由英常徽牽頭,由海軍上百名在役與退役將領聯合發起,名為《共和國未來海軍》的報告直接催生了共和國的第二級航母,也是共和國第一級大型攻擊航母。
紀佑國在此時批準大型攻擊航母的研制工作,也不僅僅因為一份軍方的報告。
從國力上講,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結束,產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共和國經濟再次步入快車道,有...-->>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