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還是野心,陸軍的裝備更新計劃均超過海軍
與復合蓄電池首先在汽車上得到應用一樣,“龍翔電池”問世后首先被陸軍“相中”。早在2013,陸軍就制造了第一輛電動坦克。結果可想而知,這輛用z99||改進而來的全電動坦克的造價高達億元,差點讓陸軍后勤裝備部“破產”。
高昂的造價讓陸軍選擇了與海軍一樣的方法:先進行試驗。
被名為“雷虎”的全電動坦克沒有裝備作戰部隊,也沒有裝備總參謀部下屬的試驗部隊,而是提供給了陸軍后勤裝備部。
隨后幾年間,“雷虎”數次“變身”。
完成電動坦克的基礎性能試驗之后,工程師將“雷虎”大卸八塊,在僅保留底盤與動力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改造出了“雷豹”全電動步兵戰車。完成相關測試后,由將其改造成“雷象”全電動自行榴彈炮與“雷犀”全電動自行火箭炮。
通過長達年的測試,陸軍對全電動裝備做了總結。
在后勤裝備部提交的總結報告中,最先提到的不是全電動裝備的優越性能,而是全電動裝備對陸軍后勤保障系統全新要求。
與空軍、海軍不同,陸軍裝備對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
空軍戰機與海軍戰艦的主要動力來源仍然是使用礦物燃料的內燃機與外燃機(渦輪發動機),即便是“劍魚”號潛艇,也不用考慮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補充電能。即便是配備了電動渦輪加速器地戰機,也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后回到基地補充電能。陸軍地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管是坦克、還是步兵戰車、自行火炮,都不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后丟下陣地,返回后方營地補充電能。
陸軍要想全面換裝全電動裝備。首先就得解決戰地“充電”問題。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小型聚變反應堆。
與海軍相比。陸軍對聚變反應堆小型化地要求更高。至少能用運載機動式戰略彈道導彈地重型卡車運輸。最好做到能用y-14類地戰術運輸機空運。也就是說。聚變反應堆地總重量必須控制在70以下。最好控制在50以下。
為什么不考慮其他辦法?
用內燃機或者外燃機發電。必須解決燃油運輸問題。使電動裝備地意義蕩然無存;向前線部署裂變反應堆地風險太大。如果戰損。相當于在自己后方扔了一枚原子彈;只有聚變反應堆地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才能達到作戰要求。
聚變反應堆地小型化并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
到20177年初,連用于航母地聚變反應堆都沒研制成功,更何況裝到載重卡車上的聚變反應堆?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陸軍就沒有必要全面推廣電動裝備。
彭茂邦壓下了全面發展電動裝備的計劃,將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之中。與海軍聯合開發小型聚變反應堆,與空軍聯合開發高性能軍用計算機,為物理實驗中心提供數百億研究經費,全面參與“國家戰略防御計劃”地相關工作。
總參謀長并沒放棄全面推廣電動武器,只是采取了“曲線救國”政策。
在彭茂邦的親自推動下,陸軍在新概念武器研究上走得最快,也走得最遠。
早在2014年,“雷虎”變身為“雷豹”之后,紀佑國還沒批準第二階段研究項目地時候,彭茂邦就親自撰寫了一份名為《展望未來陸軍》的發展報告。嚴格說,這份報告是由總參謀部專門搞技術的高級參謀撰寫的,只是署名時把彭茂邦的名字放到了最前面。
在這份報告中,未來陸軍與現代陸軍完全不同。
主戰坦克的重量將從50到70降低到20噸以內,配備強勁地電力驅動設備,采用高強度合金裝甲與電磁炮,具備主動與被動防御能力,是未來軍事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結點。
該報告面世地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將里面提到的“未來武器”當作“科幻作品”。
僅僅過了3,很多“未來武器”所必須地新技術與新材料就陸續面世。
高強度合金能使未來坦克具有無與倫比的防御能力,電磁炮將賦予未來坦克強大地毀傷能力,軍事網絡化將使未來坦克成為了理想的作戰平臺。
除掉供電系統之外,關鍵還是一個:復合蓄電池的價格。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更重視“價格”。
紀佑國上臺之后,軍費一直向海軍與空軍傾斜,陸軍所占比例年年降低。到2015年時,陸軍在國防預算分到的份額僅僅只有,雖然仍是三軍“老大”,但是除去人員津貼與裝備維護費用之后,能夠用于采購新裝備的費用卻是三軍中最少的。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